文化与科技融合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16:12
本文关键词:文化与科技融合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离开任何一方或者缺少一个必要的条件,另外一方就难以发展,基于这个逻辑,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二者互相融合的共性,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具体路径。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及其实现路径。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这一命题提出的现实的和历史的背景,以及该命题提出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探讨了国内外对该命题的研究现状,并作了简要的评述。随后提出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CGSS2010的实证研究),在本章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点。 第二部分主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概述,首先界定了核心概念,分别是文化的概念、科技(包括科学和技术)的概念、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概念。然后,着重论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最后,提出了几个可以解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制,分别是:博弈论视角下的融合机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融合机制、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融合机制、系统论视角下的融合机制。 第三部分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该实证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部分。定量研究数据来源于CGSS2010数据,变量选取来自于我们对文化和科技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寻找两者的共生形式。前期的这些工作需要建立在我们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之上。通过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了六个经验性的结论。结论一:我国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度不高。结论二:民众对于物质层次的认同度较小,,新的科学技术尚未深入到日常文化之中。结论三:民众对于制度层次的认同度较小,普遍存在政治冷漠,但对国家的法制化认同度较高。结论四:民众的科学素养较好,但对新的科技掌握较差。结论五:教育因素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其与文化与科技融合呈正相关,教育增加1,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加0.005。结论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在案例解释方面,选取了地方文化与科技融合案例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具体应用。随后在结论的基础之上,罗列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将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主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现路径,本文主要给出了四条路径,分别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加强文化与科技的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着力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机制。 第五部分首先对前文研究的简要总结,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进行了相关评述,回应了国内外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文化 科技 文化与科技融合 实现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22;G12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11-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3 简要评述15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17-18
- 第2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概述18-29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18-21
- 2.1.1 文化18
- 2.1.2 科技18-20
- 2.1.3 文化与科技融合20-21
- 2.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能性21-24
- 2.2.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21-22
- 2.2.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性22-24
- 2.3 融合机制:几种解释框架的探讨24-29
- 2.3.1 博弈论视角下的融合机制24-25
- 2.3.2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融合机制25-26
- 2.3.3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融合机制26-27
- 2.3.4 系统论视角下的融合机制27-29
- 第3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证研究29-41
- 3.1 数据来源29-30
- 3.2 变量选取30-32
- 3.3 研究发现32-36
- 3.3.1 因变量:文化与科技融合32-35
- 3.3.2 自变量与融合变量的探索性分析35-36
- 3.4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案例分析36-38
- 3.5 问题与挑战38-41
- 第4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现路径41-46
- 4.1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1-42
- 4.2 全面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42-43
- 4.3 切实加强文化与科技的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43-44
- 4.4 着力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机制44-46
- 第5章 结语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勤;;数字出版的十大发展趋势[J];出版参考;2007年21期
2 冯志峰;;博弈论模型:一个政治学科学化的解释框架[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2期
3 黄健柏;兰勇;;企业战略联盟的二元性:竞争与合作——价值链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博弈论的融合[J];管理现代化;2008年01期
4 张祖群;;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北京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周路明;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协调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9年03期
6 陈旭玲;刘京;;哈贝马斯的科技文化观和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期
7 ;科技文化——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J];科学学研究;1997年04期
8 王东明;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的功利主义[J];理论月刊;2004年09期
9 潘建红;;科技文化:内涵、层次与特质[J];理论月刊;2007年03期
10 钟荣丙;;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7期
本文编号:825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25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