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8:03

  本文关键词: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科学素养 凉山彝族地区 实证研究


【摘要】: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依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在某种意义上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就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综合实力。科学素养的水平可以衡量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的创新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科学技术与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够胜任,科学素养较低的公民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并且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公众科学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在现代教育中世界各国都将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走入社会,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 本文围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对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在对青少年科学素养内涵和结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二手资料收集等方面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青少年科学素养现状;其次再运用相关数据分析不同社会特征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影响情况;然后从青少年社会特征入手,其次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及相应的统计方法分析以上各个因素对于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情况,最后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思考。 实证研究发现,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现状表现如下:在对科学基本术语和概念的理解程度方面的达标率为50.7%,在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方面达标率为22%,在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理解方面的达标率为25.8%,依据科学素养达标的国际准则,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整体达标率仅为5.7%,相对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在不同社会特征属性指标差异性方面,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在民族特征、年级特征、家庭经济条件等属性指标上具有显著差异性,而在性别特征、文理科属性、居住地等变量上并没有体现出差异性;最后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提取、回归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论显示获取科技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及便利性、家庭支持性行为、对考试成绩的态度等维度对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地特有的民俗毕摩文化民俗对青少年科学素养产生负向的影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倍加注意。
【关键词】:青少年 科学素养 凉山彝族地区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16-18
  • 1.4.1 研究思路16-17
  • 1.4.2 技术路线图17-18
  • 1.5 研究方法18-19
  • 第2章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理论分析19-24
  • 2.1 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19-21
  • 2.2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界定及研究的必要性21-24
  • 2.2.1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特殊性21-22
  • 2.2.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2
  • 2.2.3 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22-24
  • 第3章 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状况分析24-38
  • 3.1 分析数据来源24-26
  • 3.2 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基本现状26-35
  • 3.2.1 科学术语与科学基本观点的了解程度27-29
  • 3.2.2 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29-30
  • 3.2.3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认知情况30-31
  • 3.2.4 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与科学信息获取渠道现状31-33
  • 3.2.5 其他与日常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33-35
  • 3.3 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总体分析35-38
  • 第4章 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38-52
  • 4.1 不同社会特征的比较分析38-42
  • 4.2 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与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2-49
  • 4.2.1 量表信效度检验与主成分提取42-45
  • 4.2.2 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45-49
  • 4.3 本章小结49-52
  • 4.3.1 社会特征属性比较实证研究结论49-50
  • 4.3.2 青少年科学素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50-52
  • 第5章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路径分析52-57
  • 5.1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影响路径分析52-54
  • 5.2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与策略54-57
  • 5.2.1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54-55
  • 5.2.2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策略55-57
  • 结论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1-62
  • 附录 调查问卷62-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楼;田应利;;浅谈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外部环境构筑[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2 权福军;青少年科学素养问题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高潇怡;;从“过程”到“探究”:对当前科学教育目标的再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4 余翔;试论青少年科学素养及其培养[J];科技广场;2004年07期

5 张晓芳;论Miller的PUS研究思路:热心公众理论——科学素养概念——公众科学素养测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11期

6 徐群;;浅谈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3年06期

7 朱铁群;培养科学精神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从一份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问卷调查谈高校的科学精神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8 袁运开;厘清观念 塑就新人——在养成教育中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06期

9 秦浩正;钱源伟;;上海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4期

10 徐卫东;;六步联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886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86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5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