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转向——以受众特征的变迁为视角
本文关键词: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转向——以受众特征的变迁为视角
【摘要】:受众在科学传播实践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众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诉求,因而本文梳理了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传播三个阶段受众的特征,同时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本文旨在通过不同阶段受众特征的探讨提出受众变迁的进路,同时为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作者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媒体科技传播研究室;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
【关键词】: 科普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传播 受众
【分类号】:G206;G315
【正文快照】: 作为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科学传播诞生于19转向过程中对受众的变迁加以考察,并在其中借世纪下半叶。?但是对科学开展传播和普用部分传播学方面的相关理论,以期为相关的实及的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科学新闻出践工作提供指导。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这些媒体渠道存在的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时进;;科学传播发展中受众的主体性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石顺科;;英文“科普”称谓探识[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3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年02期
4 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影;;大众传媒在科学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分析[J];今传媒;2012年06期
2 高坤;;新媒体时代广州市科普传播及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李军平;;试论新媒体与当代农村科普——以豫东地区的袁村寺村为例[J];大众科技;2012年11期
4 程名;;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批判研究——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例[J];东南传播;2012年12期
5 褚建勋;贾煜;;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的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J];今传媒;2013年04期
6 翟杰全;;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分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王颖聪;;关于大众传媒科学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J];今传媒;2013年10期
8 游滨;周沫;欧阳雪梅;梁远华;詹燕平;;高校科技学术期刊构建科学传播平台研究[J];编辑学报;2013年05期
9 胡卫平;曹国栋;;浅谈化学公选课的开设对提升大学生化学素养的作用[J];广州化工;2014年08期
10 詹骞;;科学社交网络可信度机制初探——以果壳网、科学松鼠会为例[J];当代传播;201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湖北省科协课题组;曲颖;;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A];2010湖北省科协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翟杰全;;时代的发展和科技传播的视野[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党伟龙;;网络环境下科普平台的特征分析——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为例[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陈珂珂;任福君;;中国科技传播与普及取得的成就和需要解决的问题[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陈世锋;;论智库在新城镇化所需之高端科普中的必要性[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姜联合;袁志宁;;基于多平台科学团体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莫丽芸;;英文“科学写作”概念的内涵[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王黎明;;增强流动科技馆巡展的文化融合功能[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张娜;;创客马拉松:科学中心展项创新的可能模式[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方媛媛;驱动创新的文化要素系统层面解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孙文彬;科学传播的新模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全燕;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大众媒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赵莉;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罗融融;《中国国家地理》研究(1950-2013)[D];暨南大学;2014年
10 陈玉海;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翘楚;科学传播理论视野下的科学博客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2 邓晓芳;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的受众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玉;我国报刊中类科学内容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曹志;网络时代的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勇;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张泽琪;科学传播中的媒介社会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樊婷;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冠楠;科协组织对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魏;城市社区科学传播系统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吴丁强;科学传播视域下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四个典型模型[J];博览群书;2007年10期
2 田松;;稻香园新笔之六 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J];博览群书;2008年07期
3 任福君;;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9年03期
4 任福君;张义忠;刘萱;;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年03期
5 翟杰全;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J];科研管理;2001年01期
6 孙诚;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民主与科学;2004年05期
7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启蒙与科学传播[J];科普研究;2011年04期
2 翟杰全;;科学传播: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开放[J];科普研究;2012年05期
3 翟杰全,杨志坚;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5 唐丽,李曼罗;版权制度对科学传播的意义及局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黄华新,俞国女;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J];科学学研究;2004年04期
7 许志晋,毛宝铭;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8 杨清明,赵东伟;论科学传播内容与机制的辩证统一[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张晶;尹兆鹏;;科学传播理论的历史考察:将“传播”理念引入“科学”的历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5期
10 李婧;;浅谈科学传播[J];天津科技;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峥华;;建构主义思想下对科学传播社会语境的思考[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秀花;;气象科普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曾铁;;科学传播应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以近年几家大报的若干文章为例[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香平;;科学传播需要双力驱动[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琦来;普宏;孟雷;;关于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曹昱;;公众理解科学理论发展研究——对约翰·杜兰特的“民主模型”的反思[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罗红;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D];南开大学;2014年
4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卫征;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张凡;简论科学传播的历史演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施径科;科学传播中的公众理解问题初探[D];中南大学;2004年
4 李泳涵;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健;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林小丰;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杨俊朋;美、英、澳大学科学传播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张彩娥;公众兴趣小组与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0年
9 张兰兰;论《遐迩贯珍》的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93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9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