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学传播:从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由崔永元卢大儒转基因辩论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9-24 21:37

  本文关键词:科学传播:从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由崔永元卢大儒转基因辩论引发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缺失模型 公众参与科学 科学传播 转基因


【摘要】:当前,提倡科学家与公众平等对话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正在取代传统的科普形式,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主导模型和实践指南。转基因等公众广泛关注、科学家一方也有一定积极性应对的争议性话题,本应该为科学家与公众对话提供很好的机遇,但是近期发生的"崔(永元)卢(大儒)之争",以及前不久在崔永元与科普作家方舟子之间有关转基因的公开争论,却都变成了难以产生共识的争吵。那么,争议性话题中的公众参与科学是否可能?本文在梳理公众参与科学模型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此进行了多方位探讨。
【作者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媒体科技传播研究室;美国康奈尔大学传播学系;
【关键词】缺失模型 公众参与科学 科学传播 转基因
【分类号】:G206;G315
【正文快照】: 08|继发布赴美调查转基因的专题片获得广泛关注后,崔永元再次因为转基因议题引发了媒体关注。2015年3月26日晚,崔永元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大讲堂”上,发表了题为“班门弄斧转基因”的演讲。在提问环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热心科普的卢大儒举手提问,崔永元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冬青;谢晓非;;危机情境中影响科学普及效果的因素分析:心理学视角[J];科普研究;2010年06期

2 刘兵;宗棕;;国外科学传播理论的类型及述评[J];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03期

3 杜志刚;孙钰;;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研究:一个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03期

4 贾鹤鹏;;谁是公众,如何参与,何为共识?——反思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11期

5 赵立新;王黎明;;科学传播中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及规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忠明;论科学扩大的必要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王端庆;大学生学习改革的宏观背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毛国红;;学改论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洁红;;新信息环境下文献保障体系模式创新与发展[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李效东;陈占安;;突破增长的极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邬晓燕;;科技风险的文化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科;;大科学时代科学伦理悖论合理性消解的“第三条道路”——兼论当代科学伦理观[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海;谢俊祥;;从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角度议科技馆科教活动创新[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则渊;朱晓宇;;国际科学计量学及其姊妹学科的计量与图谱[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君;;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邬晓燕;;当代文化危机和科学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陈建新;周亮;;试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公民科学素质教育[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荆筱槐;;公众参与规约技术价值观解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卢立峰;李兆友;;论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程海东;陈多闻;;技术使用的本质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叶征;中国软科学的发展(1978-201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燕;现代生物技术对生命伦理的挑战[D];苏州大学;2010年

2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4 马曙;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科普公共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6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杨魁;从民生科技透视科学的目的[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崔同富;云南农村科技扶贫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志兵;我国当代科普中的几个难点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四个典型模型[J];博览群书;2007年10期

2 戴朝阳;;试论传播媒介的更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黄时进;;科学传播发展中受众的主体性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年02期

5 翟杰全;;基于公共传播理念的科学普及[J];科普研究;2010年03期

6 李正伟,刘兵;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03期

7 刘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面向科学家的科学传播[J];科学与社会;2011年01期

8 刘华杰;;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J];科学与社会;2011年04期

9 黄时进;;受众主体性的嬗变:媒体变革对科学传播受众的影响[J];新闻界;2007年05期

10 党伟龙;刘萱;;论欧美“科学咖啡馆”的实践及其启示[J];科普研究;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曦;当代大众传媒的科普传播功能及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启蒙与科学传播[J];科普研究;2011年04期

2 翟杰全;;科学传播: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开放[J];科普研究;2012年05期

3 翟杰全,杨志坚;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5 唐丽,李曼罗;版权制度对科学传播的意义及局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黄华新,俞国女;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J];科学学研究;2004年04期

7 许志晋,毛宝铭;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8 杨清明,赵东伟;论科学传播内容与机制的辩证统一[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张晶;尹兆鹏;;科学传播理论的历史考察:将“传播”理念引入“科学”的历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5期

10 李婧;;浅谈科学传播[J];天津科技;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峥华;;建构主义思想下对科学传播社会语境的思考[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秀花;;气象科普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曾铁;;科学传播应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以近年几家大报的若干文章为例[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香平;;科学传播需要双力驱动[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琦来;普宏;孟雷;;关于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李秀菊;何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与实践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罗红;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D];南开大学;2014年

4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卫征;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张凡;简论科学传播的历史演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施径科;科学传播中的公众理解问题初探[D];中南大学;2004年

4 李泳涵;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健;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林小丰;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杨俊朋;美、英、澳大学科学传播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张彩娥;公众兴趣小组与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0年

9 张兰兰;论《遐迩贯珍》的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3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13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4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