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断裂,时代的怪谲——竺可桢1950年前后科学观和教育观诸方面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思想的断裂,时代的怪谲——竺可桢1950年前后科学观和教育观诸方面比较研究
【摘要】:以1950年为界,竺可桢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断裂,集中表现在科学观和教育观方面的断裂,尤其是以鼓噪浮夸风为最。当然,他的有关思想也有比较连贯之处,并在新环境下提出了某些新思想,但是这不是主要方面。本文最后探讨了他的思想断裂的原因,其经验教训值得人们记取。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关键词】: 竺可桢 科学观 教育观 浮夸风 思想断裂
【分类号】:G301;G40-092
【正文快照】: 竺可桢(1890—1974)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我已就竺可桢1950年前的科学观、教育观撰写了两篇研究论文,对其思想和人格做了充分肯定,并认为他的有关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仿效。但是,从1950年开始,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凤兰;论新的科学观在当代的建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5期
2 赵国杰,吴孟铎;建构新的系统科学观的尝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刘宏业,赵国杰;关于系统论科学观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1期
4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6期
5 施展旦;在理想与功利之间——两种科学观的社会价值[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孙奎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及其后现代意蕴[J];兰州学刊;2004年05期
7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王美蓉;;经世致用:嬗变的中国近现代科学观中的价值判断[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张萍;论亨普尔的科学观[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侠;;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一段我们必须经历的历史[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覃晴;陈建新;;浅谈女性意识对传统科学观念的影响和作用[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许志峰;马雪梅;;试析当代美国人的科学观与科学素质观[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5 任振球;;新科学观[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6 周h"乔;;我国传统科学观的现代诠释:寓理于算[A];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学术论文汇编[C];2006年
7 卢风;;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树君;;凡勃伦进化的科学观探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冯国瑞;;钱学森的科学观[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许志峰;;当代大科学观雷达模型浅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什么是正确的科学观?[N];西藏日报;2001年
2 耿云志;梁启超的科学观[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冲突统一[N];科学导报;2009年
4 柯文慧;多元科学观的浮现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记者 刘莉;追求科学精神需警惕功利科学观[N];科技日报;2012年
6 关志达;探究科技人文 促进科学发展[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7 任福君 谢小军;警惕实用主义的科学观[N];学习时报;2012年
8 郑师渠;梁启超的科学观[N];光明日报;2002年
9 卢风 清华大学哲学系;科学的纯粹性与内在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张毅;中医 你拿什么证明你?[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丹琼;科学个案研究与中国科学观的发展[D];西北大学;2005年
2 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伟;超越相对主义科学观的探索和趋势[D];吉林大学;2009年
5 徐志宏;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6 彭国兴;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孙玉忠;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吉林大学;2004年
8 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中国历代科学观演变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雪梅;西方历代科学观演变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纪仁;近代科学观实践论转向及其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于海;中国现代科学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琳;论现代西方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及其理性实质[D];河南大学;2012年
6 王劲松;科学观演变中的历史性问题[D];苏州大学;2012年
7 林合华;梁启超科学观的三期演变及其意义[D];武汉大学;2005年
8 潘正树;卡琳·诺尔—塞蒂纳的建构性科学观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齐鹏;方以智科学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杨易;呼唤科学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3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8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