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政策及其与创新模式的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1:36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政策及其与创新模式的协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立科研机构 创新政策 创新模式 协同机制


【摘要】: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建立并资助的各类科研机构,体现国家意志,有组织、规模化地开展科研活动,但国立科研机构的“政府特性”直接或间接的映射在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中,虽然是一种必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创新政策作为支撑国立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保障,创新模式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表现形式,两者的协同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294份创新政策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国立科研机构在创新政策中的定位、政策工具与政策功能。结果显示,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政策碎片化的存在于以各类创新主体为调整对象的政策中,国立科研机构并非一类单独的政策调整对象。进一步对高度相关的89份政策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发现政府供给型与环境保障型政策所占比重较大,需求型政策所占比重很少,政府在国立科研机构创新中的作用突出,市场因素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的创新政策供给更多体现为“管理主导”模式,而非“创新主导”。 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权益规则作为具体政策的代表,既符合国立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特点,又属于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拜杜规则”作为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权益规则的核心制度,其制度内容与政策实施直接关系到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虽然中国“拜杜规则”对于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在权利归属上进行了“放权”的制度突破,但在政策实施中,不仅协同创新理念缺乏,而且面临诸多障碍,尤其是以“国家统一所有”为宗旨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使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受限,阻碍了国立科研机构创新。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创新的困境集中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难,从创新政策的视角诊断发现,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性障碍导致权利归属不明,政府主导的科技投入政策引发畸形创新现象,创新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以及政策引导下所形成的单向知识与技术输出模式等。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创新模式亟待转变,包括创新目标、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创新评价的转变。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的协同性缺乏,现有的政策供给具有滞后性并阻碍了创新,而创新模式转变所产生的政策需求缺乏有效的分析反馈工具。ROCCIPI模型作为一个立法分析工具,通过模型中的规则、机会、能力、沟通、利益、过程、观念七个因素整合政策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的新增、修改与完善,从而形成支撑国立科研机构创新的新一轮的政策供给。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协同所形成的协同机制,能有效诊断创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思维惯性、制度惯性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政策的操作性与执行性,形成体系性、完备性兼具的政策体系,促进国立科研机构创新。
【关键词】:国立科研机构 创新政策 创新模式 协同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3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8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3
  • 1.2 研究综述13-24
  • 1.3 主要创新点24-25
  • 1.4 研究方法25-26
  • 1.5 研究逻辑框架26-28
  • 2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特殊性28-42
  • 2.1 国立科研机构的发展历程28-30
  • 2.2 国立科研机构的内涵与类型30-34
  • 2.3 国家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的比较34-38
  • 2.4 特殊性在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中的映射38-42
  •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总体政策分析42-60
  • 3.1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创新政策分析框架42-43
  • 3.2 样本选择与政策总体情况43-47
  • 3.3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创新政策中的定位47-53
  • 3.4 基于文本内容的政策工具分析53-58
  • 3.5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总体政策存在的问题58-60
  • 4 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权益规则分析60-82
  • 4.1 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权益规则的概况60-63
  • 4.2 中国“拜杜规则”的确立与发展63-66
  • 4.3 以协同创新的视角诊断我国“拜杜规则”66-68
  • 4.4 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障碍68-74
  • 4.5 中美两国政策与政策适用的比较分析74-80
  • 4.6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具体政策存在的问题80-82
  • 5 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的协同性分析82-104
  • 5.1 创新模式的现状描述——以中国科学院为例82-89
  • 5.2 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89-92
  • 5.3 创新政策对创新模式的影响92-96
  • 5.4 创新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创新政策的影响96-99
  • 5.5 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协同的必要性99-104
  • 6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协同机制的构建104-121
  • 6.1 协同机制的分析框架104-105
  • 6.2 协同创新机制105-109
  • 6.3 基于ROCCIPI模型的政策需求分析109-118
  • 6.4 构建协同机制的具体建议118-121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121-124
  • 7.1 研究结论121-122
  • 7.2 研究展望122-124
  • 致谢124-125
  • 参考文献125-14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出售小型国有科研机构[J];改革先声(新视点);2000年03期

2 里程;科研机构企业化是大势所趋[J];河南科技;2000年12期

3 姜敏;沈阳市大力推进科研机构进入经济主战场[J];税务;2000年09期

4 ;广西自治区出台科研机构改革转制政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0年06期

5 ;四川省加快科研机构体制改革[J];中国信息导报;2000年10期

6 吴先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立海外科研机构[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7 ;山东出售小型国有科研机构[J];新长征;2000年01期

8 汤世国,易志涵;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进展中的若干经验与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04期

9 ;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节选)[J];科技成果纵横;2001年05期

10 ;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J];科技与法律;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冬华;邓若鸿;李晓轩;;科研机构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琦;万新;;论如何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服务[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3 刘仲文;李玉新;;北京市属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成本与效益实证分析——基于人事制度改革[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汤世国;;科研机构全面转制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程冰;孙学升;巩玉滨;宋伟;;非营利型科研机构管理体系构建研究[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陈渝中;栾玉琴;;科研机构转制的有关政策及发展对策研究[A];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桂萍;陈峡忠;刘涛;;科研机构转制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研究[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8 李田田;陈安;戎晓霞;;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机构评估中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农业部关于直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A];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3年

10 ;相关链接[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伍平;云南省科研机构联合会在昆成立[N];云南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熊燕;云南省科研机构联合会在昆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3 记者 李宏策;法科研机构协作开展地质研究[N];科技日报;2013年

4 杨丽;安徽支持非公益种业科研机构改企[N];农民日报;2014年

5 通讯员 白积洋;深圳 创新思路扶持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年

6 魏哲生;科研机构不能成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乐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新型科研机构在深蔚然成势[N];深圳特区报;2014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综合管理办公室 郭建宏;重视科研机构评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全力支持中央在沪科研机构工作[N];解放日报;2014年

10 记者 刘敬智;全国地方科研机构年底完成转制[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骆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政策及其与创新模式的协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云涛;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科技资产评估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吴建国;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吴荣斌;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高畅;科研机构知识资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春可;非营利科研机构服务营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2 陈德;国立科研机构管理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王苏楠;管理审计视角下科研机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黄震寰;非营利科研机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温裕峰;高校带动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慧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法立法构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玉新;北京市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成本对绩效影响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刘明;公共科研机构高承诺工作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诸玲;我国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李为章;从股权式应用型科研机构的发展看我国科技组织管理政策的走向[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85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85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