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药复方 专利保护 模型研究 聚类分析 回归分析 频数分析
【摘要】:专利制度以创造财富为杠杆,寻求着恰当的利益支点,试图一端有效地激发人们创造的热情,另一端把个人的知识财富转化为无尽的社会财富,以高效优质地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中药复方专利保护是在护卫本土中药资源、促进中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制度。十多年来,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制度以其特有的法律保护、科学审查、全面公开、国际交流之特性,在保护和鼓励中药复方研发、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科研进展、建立开放的中医药知识市场、加速中药产业化进程、促进医药经济繁荣、拓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等诸多领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研究引发了业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只是其研究尚属于方兴未艾阶段,系统的定性研究及统计学模型分析还未出现。本课题以跨学科的知识准备和广泛的文献收集作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相参照的研究方法,结合简单统计与高阶统计,建立统计模型的指标评价体系,旨在深入剖析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子及优化方案。 在上述研究路线指引下,研究内容涵盖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融合、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区域进展、专利权人分布、中药复方功效与专利获取的关系、中药复方专利质量提升与社会收益的联系、专利维持之影响因素、特定防治领域的专利特点、有效专利用药规律等方面;通过对以上内容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精确可信的研究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对于实现社会收益、推进深入研发、促成中药产业化、提升中药国际地位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虽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飞跃,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职务发明比例偏低,与迅猛发展的中药复方研发无可同日而语;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国家专利法规的健全及专利战略的强化、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世界医药市场的需求加大及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提升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状况与其防治领域具有相关性,如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强于整体发展态势,对其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本领域新的研发与专利获取;长期以来我们以专利的数量来衡量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专利的质量是体现其价值的重要指征,提升中药复方专利的质量须从多方面着手;严格复方专利审查是提升其质量的重要环节,严格规制中药复方专利“三性”对于维护民众身心健康、推动中药科技进步、提升中药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增加社会整体收益、节约社会成本、促进中药新药的创新研发与保护处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结合研究过程、结果及结论,本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应对措施:国家可将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主从协调的中药复方专利战略体系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规划,同时将中药复方专利指标作为该领域科研立项的重要标尺,促成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高效运营机制;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有益补充,协助政府推进新药研发与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要在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领域展现其重要作用;中药企业合理发挥其在中药复方专利保护体系中的主力地位,正确分析并利用中药复方专利信息、实行高效的专利管理制度、合理运用专利策略、制定适宜的专利战略;中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优选中医药组方作为研发对象,强化科研人员专利意识的培养,成立职责明确的科研成果专利管理机构,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等多方途径发挥其智囊团优势,全面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 本研究首次将聚类分析、回归分析、频数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运用于中药复方专利研究之中,从时间、空间、专利功效、专利权人、专利内涵等多个视角系统剖析了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的规律性及内在机理;运用西方社会收益理论及经济学模型探讨中药复方专利的“三性”及其价值评价,实现了中药复方研发、专利保护与社会价值实现三者的有机衔接;结合统计学原理与中药复方专利特点,构建了用以评价中药复方专利运行效绩之相对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结果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较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对照本研究中有关中药复方专利功效聚类分析结果,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为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年度发展、专利权人分布、维持有效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专利的组方遣药规律,为该领域中不同实力的机构及个人展开新药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指引和参照;采用系统分析与功能分析法,详细论述了中药复方专利质量在整体系统中的权重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中药复方专利领域对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重视程度高于专利质量之现状。所有这些全面体现出本研究的创新性,如果研究成果能够在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中发挥助推作用,也即实现了该科研立题的初衷。
【关键词】:中药复方 专利保护 模型研究 聚类分析 回归分析 频数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06;R288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前言15-21
- 1 研究背景15-16
- 2 立题依据16
- 2.1 中药复方研发在中医药体系中的地位16
- 2.2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意义16
- 2.3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现状16
- 2.4 中药复方专利文献的作用16
- 2.5 中药复方专利文献研究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确立16
- 3 研究目标及意义16-17
- 3.1 研究目标16-17
- 3.2 研究意义17
- 4 研究内容17-18
- 4.1 中药复方专利重要性研究17
- 4.2 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进程研究17
- 4.3 中药复方专利的区域研究17
- 4.4 中药复方专利的功效研究17
- 4.5 中药复方专利的专利权人研究17
- 4.6 中药复方专利维持有效的影响因素研究17-18
- 4.7 中药复方专利的价值研究18
- 4.8 中药复方专利组成研究18
- 5 研究方法18-19
- 5.1 跨学科的知识准备和广泛的文献收集18
- 5.2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8
- 5.3 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8
- 5.4 统计模型的指标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8
- 5.5 简单统计与高阶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8-19
- 6 研究路线19-21
- 第一章 中药复方的研发进展21-35
- 1.1 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及其相关研究21-23
- 1.2 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及其相关研究23-24
- 1.3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24-26
- 1.4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6-27
- 1.5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复方研究27-29
- 参考文献29-35
- 第二章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重要性研究35-41
- 2.1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现状35-36
- 2.2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是新一轮研发深入开展的助推剂36
- 2.3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为中药自主发展铺平道路,促成中药产业化36-37
- 2.4 中药复方专利保护是催生商标、增强企业实力的法宝37
- 2.5 中药复方科研成果及时获取专利是维护社会利益实现、增加社会收益的手段37-38
- 2.6 中药复方科研创新与专利保护的相互促进是提升中药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的源泉38
- 2.7 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同步前进是维护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国家民众健康的保障38-39
- 参考文献39-41
-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研究41-51
- 3.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42
- 3.1.1 数据源的选取42
- 3.1.2 系统工具的选择42
- 3.2 研究过程与方法42-44
- 3.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42-43
- 3.2.2 数据清洗43
- 3.2.3 生成样本空间43
- 3.2.4 计算相似性测度43-44
- 3.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44
- 3.3 聚类分析结果及其解释44-46
- 3.4 研究结论46-49
- 3.4.1 国家专利法制的健全与专利战略的强化是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的领航46-47
- 3.4.2 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加大与创新水平的增高是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前进的动力支撑47
- 3.4.3 中药复方专利的增长与经济贸易的发展息息相关47-48
- 3.4.4 世界药品市场需求与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促进中药复方专利数量的激增48-49
- 3.4.5 中药复方科研成果的专利转化将成为今后中药领域的重大课题49
- 参考文献49-51
- 第四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区域发展研究51-65
- 4.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52
- 4.1.1 数据源的选取52
- 4.1.2 系统工具的选择52
- 4.2 研究过程与方法52-56
- 4.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52
- 4.2.2 数据清洗52-53
- 4.2.3 生成样本空间53-54
- 4.2.4 计算相似性测度54
- 4.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54-56
- 4.3 研究结果56-57
- 4.3.1 31个区域依专利及科研论文数量不同聚为四类56
- 4.3.2 中药复方科研及专利保护发展较好的区域集中于华北、华东及中部地区56-57
- 4.3.3 东北三省及中南地区及华北、华东的部分区域中药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有待提高57
- 4.3.4 西部地区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水平较低57
- 4.4 研究结论与建议57-62
- 4.4.1 充分发挥第一、第三类区域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优势,铸就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57-59
- 4.4.2 发挥优势。规避不足,因地制宜地推动第二类区域的中药复方创新与专利保护59-60
- 4.4.3 展开区域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以中药复方专利为筹码的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60-62
- 4.5 结语62
- 参考文献62-65
- 第五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职务发明专利现状及增长路径研究65-77
- 5.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66-67
- 5.1.1 数据源的选取66
- 5.1.2 系统工具的选择66-67
- 5.2 研究过程与方法67-70
- 5.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67
- 5.2.2 数据清洗67
- 5.2.3 生成样本空间67-68
- 5.2.4 计算相似性测度68
- 5.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68-70
- 5.3 研究结果70-71
- 5.3.1 中药复方职务发明专利比重不足70
- 5.3.2 中医药院校对于科研成果专利保护的认知不够70-71
- 5.3.3 中药企业专利意识有待提高71
- 5.4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71-76
- 5.4.1 中药企业将中药复方专利作为企业资产,适时制定专利战略71-72
- 5.4.2 高校将专利资源作为智力资产,以此提升科研创新力度72-74
- 5.4.3 优质高效的中药复方产学研联盟协调新药研发与专利保护,实现联盟成员的共荣74-76
- 5.5 结语76
- 参考文献76-77
- 第六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授权状况之功效归类研究77-89
- 6.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78
- 6.1.1 数据源的选取78
- 6.1.2 系统工具的选择78
- 6.2 研究过程与方法78-82
- 6.2.1 研究数据检索78-79
- 6.2.2 数据清洗79
- 6.2.3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79-80
- 6.2.4 生成样本空间80-81
- 6.2.5 计算相似性测度81-82
- 6.2.6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82
- 6.3 聚类结果82-85
- 6.4 研究结果讨论85-86
- 6.5 研究结论86-87
- 6.5.1 确定优先发展的专利保护领域,加强深度研发86
- 6.5.2 选定中医药优势治疗领域,加快授权速度86
- 6.5.3 瞄准快速授权区域,促进专利集群形成86-87
- 6.5.4 充分利用中药复方专利信息,提升创新能力87
- 6.6 结语87
- 参考文献87-89
- 第七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年度发展状况研究89-101
- 7.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91
- 7.1.1 数据源的选取91
- 7.1.2 系统工具的选择91
- 7.2 研究过程与方法91-95
- 7.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91
- 7.2.2 数据清洗91
- 7.2.3 生成样本空间91-92
- 7.2.4 计算相似性测度92
- 7.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92-95
- 7.3 聚类分析结果的解释95
- 7.4 聚类结果讨论95-99
- 7.4.1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95-96
- 7.4.2 专利制度的完善是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的强力保障96-97
- 7.4.3 国家对于心脑血管及中医药领域的重视与投入是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巨大动力97
- 7.4.4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科研成果的积聚为其专利保护提供智力支撑97-98
- 7.4.5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方向明确,前景广阔98-99
- 7.5 结语99
- 参考文献99-101
- 第八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分布状况研究101-113
- 8.1 信息源与研究系统工具102
- 8.1.1 数据源的选取102
- 8.1.2 系统工具的选择102
- 8.2 研究过程与方法102-107
- 8.2.1 聚类变量与聚类成员的确定102-103
- 8.2.2 数据清洗103
- 8.2.3 生成样本空间103-104
- 8.2.4 计算相似性测度104-105
- 8.2.5 选择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105-107
- 8.3 聚类分析结果及其解释107
- 8.4 研究结论107-110
- 8.4.1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集中于少数优势企业107-108
- 8.4.2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科研成果的专利转化仍是有待突破的重要课题108
- 8.4.3 科研成果获取专利进而合理运营是中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获得的先导108-109
- 8.4.4 中药复方科研创新与专利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药研发集群是心脑血管药品竞争中获胜的主体109-110
- 8.5 结语110
- 参考文献110-113
- 第九章 基于回归分析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影响因素研究113-125
- 9.1 资料与方法114-116
- 9.1.1 研究原理与过程114-115
- 9.1.2 信息源与系统工具115-116
- 9.1.3 数据库的生成116
- 9.2 研究结果116-118
- 9.3 结果讨论118-123
- 9.3.1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匮乏的成因及其消极影响118-119
- 9.3.2 有效专利的维持对于专利价值实现的积极作用119-120
- 9.3.3 专利许可对于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维持的重要作用120
- 9.3.4 专利质量与专利维持时间密切相关120-121
- 9.3.5 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内容体现其质量进而影响其维持时间121-123
- 9.4 结语123
- 参考文献123-125
- 第十章 基于频数分析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防治心血管疾病用药规律研究125-137
- 10.1 资料与方法126-127
- 10.1.1 中药复方专利来源126
- 10.1.2 专利文献选择标准126
- 10.1.3 方法126-127
- 10.2 研究结果127-129
- 10.3 研究结论与讨论129-134
- 10.3.1 祖国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129
- 10.3.2 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中的高频中药是临床防治心血管疾病疗效甚佳的药物129-131
- 10.3.3 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用药集中于活血化瘀、补气功效的中药群组131
- 10.3.4 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以心论治为主,兼以调理肝、脾、肺131-132
- 10.3.5 药对组合体现出中药配伍的重要作用以及古方在防治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巨大疗效132-133
- 10.3.6 有效专利用药规律的研究为心血管新药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有力指导133-134
- 10.4 结语134
- 参考文献134-137
- 第十一章 基于频数分析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防治脑病用药规律研究137-149
- 11.1 资料与方法138-139
- 11.1.1 中药复方专利来源138
- 11.1.2 专利文献选择标准138-139
- 11.1.3 研究方法139
- 11.2 研究结果139-141
- 11.3 结论与讨论141-146
- 11.3.1 祖国医学对脑的认识141-142
- 11.3.2 有效专利的高频中药是临床防治脑病的常用药物142-143
- 11.3.3 活血化瘀为有效专利的主要治则143-144
- 11.3.4 有效专利防治脑病以肝、心论治为主,调理脾、肺、肾次之144
- 11.3.5 药对联合及经古方的合理加减利于复方专利的维持144
- 11.3.6 研究展望144-146
- 11.4 结语146
- 参考文献146-149
- 第十二章 基于社会收益及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型的中药复方专利“三性”的价值研究149-161
- 12.1 严格中药组合物“三性”的审查,增加社会整体收益150-151
- 12.1.1 增加社会知识存量,平衡社会整体利益150
- 12.1.2 具备“三性”的中药组合物研发成果专利保护可避免生产无效率150-151
- 12.1.3 严格“三性”审查,推动研发站的更高151
- 12.2 社会收益视角中的中药组合物专利“三性”评价151-157
- 12.2.1 中药组合物专利的实用性评价151-153
- 12.2.2 中药组合物的新颖性评价153-155
- 12.2.3 非显而易见性155-157
- 12.3 严格规制中药组合物专利的“三性”同时强化获准专利的保护,构建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机制157-159
- 12.3.1 中药组合物“三性”的规制应与专利权人的成本获得构建平衡157
- 12.3.2 中药组合物专利“三性”的规制及其保护的社会影响157-159
- 12.4 结语159
- 参考文献159-161
- 结论与展望161-183
- 1 结论161-162
- 2 创新点总结162
- 3 研究展望与发展建议162-169
- 3.1 宏观层面163-164
- 3.1.1 中药复方专利指标作为该领域科研立项的重要标尺163
- 3.1.2 将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高效运营机制163
- 3.1.3 构建主从协调的中药复方专利战略体系163-164
- 3.1.4 设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规划164
- 3.1.5 汲取国际药品规则,积极参与相应的国际规则制定164
- 3.2 中观层面164-166
- 3.2.1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有益补充,协助政府推进新药研发与保护164-165
- 3.2.2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在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领域发挥其重要的价值165-166
- 3.2.2.1 提高专利审查效率,增强复方专利质量165
- 3.2.2.2 制定符合中药复方特点、国际认可、切实可行的中药复方专利分类体系165
- 3.2.2.3 引导中药复方优秀成果及时获取国际专利165-166
- 3.3 微观层面166-169
- 3.3.1 中药企业应发挥其在中药复方专利保护体系中的主力作用166-167
- 3.3.1.1 合理分析并利用中药复方专利信息166
- 3.3.1.2 实行高效的专利管理制度166
- 3.3.1.3 合理运用专利策略166-167
- 3.3.1.4 制定适宜的专利战略167
- 3.3.2 中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发挥智囊团优势,全面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167-169
- 3.3.2.1 优选中医药优势组方为研发对象168
- 3.3.2.2 注重科研人员专利意识的培养168
- 3.3.2.3 成立职责明确的科研成果专利管理机构168
- 3.3.2.4 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专利申报168
- 3.3.2.5 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168
- 3.3.2.6 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孵化高质量中药复方专利168-169
- 参考文献169-183
- 致谢183-185
- 个人简历185-1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建华;;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来源统计分析[J];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2 王雪青;王颜;;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建设投资及其评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李树明;刘庆峰;张艳荣;;甘肃省农民用水协会对农民增收影响的聚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4 杨柳;;多元统计在主要行业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8期
5 周欢;刘亚彬;;聚类分析在客户细分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08年08期
6 梁竹;吴宏亮;;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聚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6期
7 孟松;;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3期
8 邓志强;;湖南省区域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状况[J];西北人口;2009年03期
9 刘津明;;应用模糊数学进行工程项目快速报价[J];经营管理者;2009年12期
10 娄昭;栗静;张磊;;安顺试验区各县(区)农业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忻雅;王伟科;阮松林;王世恒;马华升;;基于RAPD和EST-SSR标记的秀珍菇菌株聚类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2 鲁振华;宋银花;牛良;刘淑娥;王志强;;PermutMatrix软件及其在观赏桃形态性状聚类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汉武;郭沛尧;;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分类模型及其管理策略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凤兰;郝丽珍;王萍;杨忠仁;王六英;张进文;;蒙古高原特有属——沙芥属蔬菜植物果实和种子形态指标聚类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国良;李忠富;;基于聚类的企业绩效熵值评价方法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林;刘喜梅;;多模型中权值确定的新方法及其应用[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9年
7 杨欣斌;黄道;;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曾志锋;张玉霞;韦群;;鳄蜥的生境选择[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房海灵;李维林;于盱;梁呈元;;薄荷属植物的数量分类[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金友玉;;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及分类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聚类分析在自身免疫病基因表达谱研究中的初步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中谷期货 杨静;期货公司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研究[N];期货日报;2007年
3 YMG记者 孙长波;烟台经济增速全球第三[N];烟台日报;2008年
4 符信;30个指标评价社会发展水平[N];南方日报;2005年
5 雨文;全国专家聚云财大研讨区域经济学[N];云南日报;2006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王昌燧 朱剑 朱铁权;原始瓷产地研究之启示[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王式跃;对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蒋志华 杨诚 陈晓卫 从日玉 李瑞娟;中国公众统计素养调查研究[N];中国信息报;2009年
9 记者 王宝琳;我首次采用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中药[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江洪波;我国封闭式基金绩效评价实证研究[N];中国证券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理中丸和四君子汤与脾虚证方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2 曹锋;数据流聚类分析算法[D];复旦大学;2006年
3 吕崇山;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4 袁军宝;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邵伟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飞珍;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功能评价算法和判别分析算法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杨旭杰;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唐东明;聚类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海民;遗传算法性能及其在聚类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10 管河山;金融多元时间序列挖掘方法研究与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俊;中国南瓜属(Cucurbita spp)部分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文慧;江西省人口空间动态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邹琼;中小学生自我表露特点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文平;聚类分析及其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弘;基于因子分析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马晓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白妮;基因数据聚类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于泓漪;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的聚类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9 曲华;一种双聚类算法的实现与改进[D];吉林大学;2005年
10 侯雪波;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分析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8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8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