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教师审美素质分析_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发布时间:2016-09-12 09:03

  本文关键词: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发表 > 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发布日期: 2012-09-21 发布:  

  2012年第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2篇

2012年第5期

  [摘要]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显的、独立的、本真的人性;它所追寻的审美境界是自由的、升华的、解放的审美人生。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旅游体验;审美;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88—06
  一、诠释旅游体验
  (一)旅游体验研究现状
  以色列旅游社会学家尤里(Uriely)指出,旅游体验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他对旅游体验的概念演变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梳理,尤其强调了此概念在后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发展和变化:
  从旅游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区别研究转向对区别的否定;从总体概念转向复杂多样化的概念;从对旅游对象的关注转向对旅游者主观流动意义的关注;从矛盾性、决定性的陈述方式趋向相关性、补充性的解释。
  布尔斯廷(Boorstin)把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是大众旅游非自发的预制的体验;麦坎内尔(MacCannell)则认为,“现代旅游者主要是前往异地寻找一种替代性的真实体验”。旅游体验是对现代生活之烦恼的一种积极反应,是现代人为克服这些问题而追求的一种“真实性”经历。这两个定义引发了一些争论。加拿大的两位学者于2009年回顾了国际旅游体验研究的成果,并将其归纳为6个研究方向,即体验基础研究、寻求体验行为研究、体验方法论研究、特殊旅游体验之本质研究、规划与传递体验的管理问题研究。
  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国外的旅游体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比如科恩(Cohen)的现象学方法,麦坎内尔的“新涂尔干主义”(neo—Durkheimian)视角,维肯斯(Wickens)的“高夫曼(Goffman)(社会人类学的框架分析)角色理论”,巴斯(Barthes)的文化批评与冲突理论,以及艾萨路德(Elsrud)的“建设性对话导向方法”等。
  人类在这种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是自信、充实、舒畅、愉悦、自豪……,这种情感正是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活动及其所产生的体验在人类的实践中反复发生,使体验不断深化,终于积淀为现代人类的旅游情感。因而,旅游感受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快感,而是在人类实践中出现的社会性情感,它蕴蓄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1995年,王婉飞发表了《略论游境的创获及其审美心理过程》,认为旅游是一个“立体性的审美过程”。章海荣在对旅游美学的研究中发现,存在着一个和“畅”相类似的学术空间:“游”。谢彦君在我国率先提出了“旅游体验”的研究范畴,在其专著《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2005年)的带动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旅游体验的专门研究。旅游研究体验论的尝试,意味着旅游研究新视角的出现,其一是研究基础的转向,从经济学、管理学向社会学、心理学的转向;其二是研究对象的转向,从将旅游者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转为将旅游者的“体验”作为研究对象,这一转向,更为关注旅游者的人本需要。从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来看,一类是需求/动机意义上的体验分析,其目的是为旅游供给提供建议和参考,多以旅游体验动机一旅游体验行为对旅游者进行分析,属于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的应用研究。与之相对应,旅游体验的基础研究还不充分。存在/需要意义上的体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人类自身真实存在和美好生活提供方向和指导,即从旅游体验人本需要——旅游体验价值着眼,进行哲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二)审美心理学视角下旅游体验的属性和特征
  “很久以来,旅游体验一直被单方面地理解,或者从高峰体验的角度,或者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就包含在审美与感觉的存在之中”。
  体验给予旅游者的是什么?基于麦坎内尔对于文化体验的分析,体验的第一个部分是在舞台、电影里出现的,生活中的某个有代表性的方面,他将其称之为“模式”;体验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模式基础之上的信仰或情感,他将其称之为“影响”。旅游企业关注提供体验的模式,,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而社会学更关注影响,即旅游体验对于旅游者审美存在的影响。
  第一,主体性。旅游体验是独享的审美感受,体验本身就是吸引力。旅游者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享的亲身经历。旅游者可以与旁人分享旅游见闻和旅游纪念品,但体验不能分享。这种主体性成为旅游的巨大魅力。旅游者融入旅游环境,与目的地居民接触与交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体味生活之美。旅游体验,彰显的是审美的独立和自主。
  第二,浸入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通过对自我的观照,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人们在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派恩二世与吉尔摩(PineⅡ&Gilmore)提出了“体验王国”的模型,“展示体验并不是如何取悦顾客,而是如何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客人参与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是想学习,参与逃避体验是想去做,参与娱乐体验是想感觉,而参与审美体验的人就想到达现场”。相比较“融入”这个词,笔者更倾向于“浸入”,旅游体验是一种浸入式的审美。作为“活动”的旅游是可以作为商品而生产出来的,作为“体验”的旅游是旅游者与其浸入的情境互动的结果。同艺术审美一样,旅游同样使人获得全方位的感观刺激。不仅如此,旅游所蕴含的“异质性”恰恰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观照不是被动的感觉和认知,而是主动的积极参与;这种审美是旅游者情感的外化,饱含想象,意味着新鲜和激动,意味着新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3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13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