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云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摘 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更具有代表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说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文章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演进分为三个时间阶段,以各个产业的生产总值为基本数据,通过偏离份额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从而得出云南省三大产业在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结构优势以及产业竞争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云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偏离—份额模型
作者简介:1.张敏(1990— ),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2.宋友(1988 - )女,汉族,湖北孝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3.彭秋果(1990- ),,女,汉族,四川中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一、前言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资源、财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分配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1]产业结构演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也会引起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偏离-份额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产业结构定量分析方法,该模型目前广泛应用于产业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研究之中,能够准确的评价区域经济运行成效。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省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94.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24.18亿元,增长约76.75倍,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从43.8∶38∶18.2调整为15.3∶44.6∶40.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然而,将云南省放在全国经济发展之上观察,云南省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的事实就凸显出来。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如何抓住此次发展机遇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及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综合性,把区域经济发展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将某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其所在大区作比较,从而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得出该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或落后的原因。偏离—份额模型将某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个时期的变化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差分量,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分析,找出区域内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明确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2]
假设区域i经过了时间t后,经济总量与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年(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截止年(末期)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按照相应的规则,将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用bij,0、bij,t(tj=1,2,3……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初始规模和末期规模;并用B0,Bt表示所在大区(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和末期的经济总规模,用Bj,0和Bj,t表示所在大区(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和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数学模型的具体构建如下:
首先,某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
其次,某区域所在大区(全国)的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
然后,用所在大区(全国)的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
这样,在[0,t]时间段内某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与Dij3个分量,表达为:
(1)
(2)
(3)
(4)
(5)
(6)
其中,Nij表示份额分量,是某区域中第j个部门产值总量的增长速度与其所在大区(全国)相应部门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即某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果按所在大区(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表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是某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排除了区域的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差异,假定二者相等,来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因此,Pij值越大说明该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ij表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它包括产业构成以外的一切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企业规模结构与经营管理水平等。具体表示某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全国)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竞争力。该值越大说明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PDij可以反映出j部门总的经济增长优势。
此外,为衡量云南省产业总体结构效果与竞争效果,还需要计算以下两个指数:
(一)结构效果指数W,其公式为:
(二)竞争效果指数u,其公式为:
其中, 表示i区域对于全国的相对经济增长率。
由以上各式可知:若Gi越大,L大于1,表示区域经济增长快于所在大区(全国)。若Pi越大,W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产业部门比重比较大,该区域的总体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反之,若Pi较大,W小于1,则说明区域经济衰退,夕阳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需要重新调整;若Di较大,u大于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比较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实证分析
(一)基本数据
选取1981年—2010年全国以及云南省的GDP、三次产业总值数据,以1981年,1991年和2001年数据为基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末期。以全国数据为参照样本,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出云南省在近30年来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动态效应。
在1981—2010年期间,云南省生产产值逐年递增,而且增长速度不断提高,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24.18亿元,但与全国GDP增长相比,云南省还是比较落后,全国及云南国民生产总值具体数据[3][4]如图1:
近30年来,云南省三大产业产值在不断提高,但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二、三产业,且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平稳中有所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云南省30年来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日趋合理,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如图2,图3: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将图1和图2相关基本数据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出1981—2010年不同时期的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指标计算值如表1,表2所示:
表1 1981年—2010年云南省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单位:亿元)
年份
产业类型
总增长Gij
全国份额分量Nij
结构偏离分量Pij
竞争力偏离分量Dij
总偏离(PD)ij
1981-1990
第一产业
126.9
92.77
-23.5
34.22
10.72
第二产业
122
86.64
-14.32
35.44
21.12
第三产业
108.64
76.44
28.22
32.15
60.37
总计
357.54
256.05
-9.6
101.81
92.21
1991-2000
第一产业
262.32
305.06
-296.59
-42.37
-338.96
第二产业
653.69
718.24
80.8
-64.64
16.16
第三产业
577.77
720.62
122.91
-143.11
-20.2
总计
1493.78
1743.92
-92.88
-250.12
-343
2001-2010
第一产业
663.96
697.74
-484.42
-35.55
-519.97
第二产业
2355.43
2421.89
112.85
-69.44
43.41
第三产业
2066.48
2394.91
198.2
-34.33
163.87
总计
5085.87
5514.54
-173.37
-139.32
-312.51
表2 1981年—2010年云南省不同时期的L、W和u值
年份
相对增长率L
结构效果指数W
竞争效果指数u
1981—1990
0.024
0.019
1.274
1991—2000
0.226
0.7
0.323
2001—2010
0.911
0.98
0.93
根据表1和表2中偏离—份额各类指标的计算值对云南省产业结构以及竞争力进行分析:
(1)总增长分析:首先,三个时期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后两个时期的增长率远高于第一时期。其次,三个时期内第一产业的总增长额都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在第三时期内增速最快,进一步拉大了同第三产业增长额之间的差距;另外,虽然第三时期内第二产业增长了2355.43亿元,但与第二时期相比增速明显下降。最后,第三时期内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快速提高,总增长额达到2066.48亿元,接近同期第二产业的增长额,这表明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相对迅猛。
(2)份额分量分析:首先,三个时期内云南省三大产业的增长份额均为正值,说明三大产业都是全省性增长型部门,并且三大产业从全省的平均增长率来看增长水平相对较高。其次,三个时期内产业贡献率的顺序均为二、三、一,但三大产业的份额分量占对应时期总份额分量的比重变化很大,该比重在第一时期为36:34:30,第二时期为17:41:42,第三时期为13:44:43。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比重与第二、三产业相比较小,并且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所占该比重都不断上升。这些数据表明第二、三产业对云南省经济发展贡献最大,且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
(3)结构偏离分量分析:首先,三个时期云南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第二产业前两个时期为负值,第三时期为正值;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这说明第一、二产业结构基础较差,第三产业结构基础较好。另外,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表明这两大产业的结构优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越来越高。其次,三个时期云南省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大于第二产业,这表明在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势增长过程中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一直相对较高。
(4)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首先,三个时期云南省三大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呈现下降又有所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一时期达到历史高点101.81亿元,第二时期出现历史低点-250.12,表明云南省三大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在第一时期达到顶峰,近年来这种优势呈现退化趋势但又有所回升。其次,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是三大产业中回升速度较快的,这表明云南省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在逐步提升。另外,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近两个时期均为负值且回升较慢,表明云南省第二产业缺乏竞争力。
(5)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分析:首先,三个时期L值均小于1,表明云南省三大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但L值又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表明云南省的产业经济增长优势在上升,这点与指标的变化一致。其次,三个时期内W值均小于1,表明云南省的产业构成中含有较少的朝阳增长部门,但W值均呈不断提高之势,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其次,第一时期的u值大于1,后两个时期该值均小于1,说明云南省三大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在第一时期比较强,但第三时期的u值又有所回升,说明云南省的总体竞争力有所提高。
四、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云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云南省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不同时期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竞争力提高水平差异显著,第一产业的发展态势与竞争力水平远不及第二、三产业。(2)云南省第二产业在结构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竞争力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而导致了云南省经济竞争力优势的退化。(3)云南省第三产业在结构优势、竞争力优势以及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等方面的增速均优于第二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第二产业的退化现象,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对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及竞争力提升的几点建议如下:第一,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云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气候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云南省农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农业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第二,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与高端化发展。云南省也应改变目前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导向的工业结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从而也间接保护了云南的生态安全。要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调整重点发展产业,如进一步优化烟草业,合理开发有色金属,坚持发展水电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另外,还要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项目,尽量吸引跨国公司来云南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等高端环节 [5];第三,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发展云南省第三产业首先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包括税收支持,从业人员待遇支持,投资环境支持等。另外,要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城市化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足以支撑服务业的相对发展。对于云南省来说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点发展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在保护好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云南省经济实力,从而优化云南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崔雪梅. 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云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曹旭平,杨佳帆.基于偏离——份额法的苏州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82-85.
本文编号:16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