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04 12:28

摘 要:

摘 要: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功能相互作用的空间表现形式为城市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社会经济要素流动。本文通过城市的等级划分,以及城际客运流、人口迁移流、资金流、信息流四个要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内在关联和空间分异。结果表明,长沙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各种经济社会流要素的中心和集散地,而株洲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在各种经济社会流要素中是次中心。

关键词: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要素流;空间分析

  城市群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定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纽带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网络群体[1]。城市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也影响着地区的竞争力水平[2]。其不是在自然地理空间上呈现密集性分布,而是各种资源要素在空间内特定分布,具体体现为的多种动态的要素流,可以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社会经济要素流来进行表征。通过对要素流的分析,可以从更新的角度来刻画城市群内部个城市间的互动。而对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Friedmann和Miller(1965)提出的城市场[3]。随后,Camagni和Salone(1993),Westin和Osthol(1994),Dieleman和Faludi(1998)都对城市群的经济联系进行了相关研究[4-6]。国内学者对于城市群内部的研究多是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等[7-10]。但采用社会经济流要素进行城市间联系研究的较少。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中部城市群之一。2007年长株潭又成为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随后“3+5”城市群构建也逐步纳入到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目前,长株潭城市群除了长沙、株洲、湘潭三个核心城市之外,还包括了衡阳、娄底、益阳、岳阳、常德、岳阳五个城市。该区总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46.2%,2012年末总人口达到了4047.01万人,占全省总数的61%;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7662.67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的79.7%。

  本文首先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社会经济要素流动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间联系进行统计分析。

  一、城市的等级划分

  如果将城市看成是城市群经济联系的节点,那么对节点进行划分,是研究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基础。这里采用节点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进行等级划分。这里采用和罗守贵等(2010)相同的分析方法,既采用城镇人口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代表城市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考虑到外来技术、资金以及市场信息等方面能力的差异,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数也作为反映城市经济规模的一个指标,从而就可以得出人口指数( )、经济职能指数()[11]。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1)

   后,就可以得到个城市的中心职能指数强度。公式为:

  (2)

  (3)

  而后用2012年的数据代入(2)、(3)式进行计算,根据 的数值就将城市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见表1。

  表1 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分级列表

 

城市

等级

长沙

7.554213342

2.518071114

一级

株洲

2.94071178

0.98023726

二级

湘潭

2.149483877

0.716494626

二级

衡阳

2.707829151

0.902609717

二级

岳阳

3.061669494

1.020556498

二级

常德

2.613788603

0.871262868

二级

益阳

1.409527693

0.469842564

二级

娄底

1.562776061

0.520925354

二级

  分析结果表明,长沙、株洲、湘潭并不是从地理空间上看上去是长株潭城市群的三核心城市群。岳阳、衡阳、常德三市的综合竞争力要比湘潭高,长沙市的综合指数远比其他7市要高,因此从这一测度结果来看,长株潭城市群是单核心的城市群。当然,这也与长沙市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息息相关的。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将长沙作为一级中心,其他城市作为二级中心进行划分。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要素流的实证分析

  城市的等级划分只是反映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经济规模或者影响力的大小,以下将以长沙为中心,与周边城市进行基于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的城市间联系的统计分析,揭示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一)城际客运流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快速交通中,以长沙市中心,可以通过客运的流动量来测算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在此选取长沙汽车东站、西站、南站以及长沙火车站、长沙火车南站的旅客发车时刻表(2014年资料),统计长沙与相关城市每天的发抵班次,,并界定客车平均座位为30人,满载率60%;普通列车座位1600人,满载率70%;高速列车座位800人,满载率40%。长沙与其他城市每天的旅客交流人次=班次×平均座位数×满载率,就可以得到长沙市与其他城市每天的旅客交流规模特征。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图1 长沙市与其他7城市客运流强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长沙与株洲和湘潭的客运流联系更为紧密,其次与长沙临近的娄底排在第三位。客运流的强度基本上与地理空间的相邻程度是一致的。

  (二)城际人口迁移流

  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要素流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与资金、技术以及信息流动等紧密相关,人口的运动联系表征着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受到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湘江流域周围,圈域的人口分布不均匀,多呈现围绕城市中心较为密集,四周较为稀疏的分布特点。将湖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四、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城市迁移资料比较而言,人口由四周向中心流动的趋势比较明显,据湖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长沙由本省人口迁入的人口达到了140万,而衡阳、株洲、湘潭则分别列2至4位。这说明人口的迁移服从由外围向中心圈层聚集的轨迹,同时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度以及城市服务功能密切相关。

  (三)资金流的空间差异

  资金流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城际之间的资金流量规模是资金流向、区际对外的资金吸引能力以及交易潜力的主要反映。本文选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年的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市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市辖区)、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数(市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辖区)、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市辖区)作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长株潭城市群主要城市的资金规模

 

城市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个)

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数(个)

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

资金规模综合评价值

长沙

63572000

674

25

24158138

200282

1.805014676

株洲

9105027

286

14

4666611

332756

0.277438762

湘潭

5842123

398

16

4705512

18672

-0.059865074

衡阳

7068979

357

14

2926264

9573

-0.207845575

岳阳

4992286

352

14

2971948

7934

-0.236157172

常德

5388159

245

4

2520656

10883

-0.650950858

益阳

3335883

348

7

22825883

8104

-0.034858943

娄底

3706162

134

3

574997

2016

-0.892775845

  从表4中可以看出,长沙在各项数据中都排名靠前,除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少于株洲市外,其他各项数据都位居第一,这也进一步表明长沙在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通过z-score标准化各项指标,将各项数据取平均值得到个城市资金规模综合评价值。按照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名,长沙高居首位,株洲紧随其后。虽然株洲地区生产总值在2012年排在常德和岳阳之后,但显然可以看出其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其发展前景更受资本市场的看好。同时,从综合评价值也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的资金存量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长沙是城市群内部城市资金流转的核心。

  (四)信息流的空间差异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城市间交流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同时,信息的中心性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综合影响力,足以看出城市间信息联系程度在城市经济联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2]。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湖南省统计年鉴中选取2012年移动电话用户数、固定电话用户数以及互联网用户数等统计数据,并假定城市自身的信息流量与对外信息交流量成正比。首先将将各项指标无量纲化(最大值为1)后取平均值,得到信息流量综合评价值,如表3。然后定义信息流指数:

  (4)

  其中为城市i、j、v自身的信息流量无量纲标准化值,由此来定量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程度,如表4。

  表3 长株潭城市群相关信息化值

 

城市

固定电话电话(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万户)

互联网用户(万户)

信息流量综合评价值



本文编号:16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