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摘 要:
摘 要:民俗旅游,浅显地说,就是观赏、体验民俗事项,感受中国文化发展之源的过程,可谓一种“高端”的文化探求之旅。随着民俗旅游的商业化发展,民俗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商品,关于其本真性,学界存在不同的声音。本文中,作者首先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进行了诠释,同时,站在研究者、民俗旅游文化主体以及旅游者的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进行多维度思考,以更为全面地探求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
关键词:
关键词: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思考
一、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诠释
民俗旅游,浅显地说,就是观赏、体验民俗事项,感受中国文化发展之源的过程,可谓一种“高端”的文化探求之旅。随着民俗旅游的商业化发展,民俗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商品,关于其本真性,学界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实际上严重破坏了地方文化结构,也对人际关系的真实性造成影响,也就是说,民俗文化的商业化消磨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有人认为人们选择民俗旅游,并不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探寻文化之源,他们更多的是想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所以民俗旅游包含的民俗表演中,不一定要提供真实的文化内涵,只要营造一种游客可以体验到的现实感就可以了;还有的人认为,其实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和民俗旅游蕴含的商品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只是文化的商品化比较容易导致文化失去其本真性,从而遭到破坏,所以,运用一定的手段来把握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平衡性是保障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不可或缺的。下文中,笔者将以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二、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一)基于文化研究者,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思考
研究者关于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思考,,经历了一个动态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历程。关于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相关探究与思考,早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对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描述只局限于对于文化起源,即文化的“根”的描述,这是一种“静止”的,“向后看”的文化观念,并不能得到对于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最真实的解读;对于民俗旅游文化的保护,则只针对对真实存在的“物”的保护,这是一种腾架于假想之上的对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认识,这种所谓的保护只是“治标不治本”。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开始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思考。学界也开始意识到,实质上,本真性只不过是被人为设定的一个关于文化的相对标准。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如果关于民俗旅游文化的思考处于一种静止的封闭状态,思考过程多达成的任何理论,都是不能涵盖这种文化的真实的状态的,当然,关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研究和思考,也变成了无本之木。
思考方式的变化,带动着整个民俗旅游文化研究领域大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要想保持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只对民俗文化中的“物”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其所处的整体环境及其延续性的保护。
(二)基于民俗文化主体,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思考
当地居民作为民俗旅游文化的主体,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者和诠释者,他们关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认识,对于其所处文化环境的营造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关于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当地居民存在这样的认知:一种是对当地文化本真性的认知,即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种是其对当地开展民俗旅游的态度和参与性。
实质上,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于当地居民而言,不过是一种最自然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不是历史文化的固有传承,也不是当代社会影响所致,而是在文化的传承中不断沉淀,不断发展的,是不可能用一种特有的、固定的标准来判定的。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宗教态度等精神文化,以及传统的民俗建筑物及居民聚居形式等,在时代的发展中是有可能被改变,也有可能被传承的,而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却是变动着的,一旦发生改变,将基本不再有回复的可能。因此,当发展民俗旅游过程中,为了达成某种民俗文化的商业化而不顾当地居民的特有生活方式,是一定会遭到当地居民反对,也一定会导致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丢失。例如,一些传统民族建筑凝固了过去某一时期传统文化的真实性,而与现在居民生活的真实性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满足当地居民生活舒适性的同时保护特色建筑是保护本真性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采取保护外观,整修内部的方式来兼顾真实性和舒适性。[1]再如,在一些欠发达的民族聚居区域,通过开发民俗旅游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当地居民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民俗文化的商业化保障了这些文化“持有者”的生活,另一方面,有了物质的保障,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加有保障。如此来看,只要将民俗旅游的开发建立在不但不影响当地人的生存方式,还能够为他们带来物质保障,同时,给旅游者提供探寻多种文化之源的机会之上,就不会影响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相反,还会促进民俗文化“本真”地发展。
(三)基于旅游者,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思考
民族文化于旅游者而言,像是一个神秘的,等待一探究竟的神秘之地。人们之所以选择进行一场民俗文化之旅,不过是想通过一种最快捷,最贴近文化本源的方式,来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但是,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人们并不具有统一的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认识,且对于这种本真性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关于民俗文化,有的旅游者只是想通过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体验某种事项,他们并不会深究所感受到的文化到底是不是最正宗的,只要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某种文化的体验就够了;而有的旅游者则会将对文化的深度探究进行到底,他们一定不会选择民俗园来体验民俗文化的内涵,而一定要深入想要了解的民族,以最近的距离,去感受文化,去触摸文化。相较于这两种旅游者而言,他们所体验的文化都具有其需求内的本真性,这时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显然是不可行的。诚然,不同的旅游者对于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需求不同,但是,旅游者对民俗文化还是存在一个统一的认识的,即,如果民俗旅游开发者为了实现民俗文化的商业最大化,而不顾民俗文化的内涵,将民俗文化包装成庸俗、扭曲的旅游产品,那么,这种所谓的民俗文化旅游是一定不会被消费者接受的。所以,作为大众旅游产品的民俗旅游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和文化遗产保护同等次的真实度。[1] 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2]
依照市场营销的规律,开发者可以从旅游者对于民俗旅游文化产品的真实度的认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民俗旅游进行细化分类,这样既丰富了民俗旅游涵盖的内容,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对于保持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发挥民俗旅游文化的商业化,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依托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旅游时,只有根据所开发的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性,并站在文化研究者、民俗文化主体和旅游者这三个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最全面、最真实地反映出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也才能让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过程中最大化地保持本真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达到利用民俗文化商业化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也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05-09-18.
[2]李正欢,黄远水.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11-30.
作者简介:
黄国星,男,壮族,1972-12-14,籍贯:广西,学历:硕士,职称:中级,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民俗旅游。
本文编号:16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