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锡尔系数及改进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本文选题:改进生态足迹方法 + 锡尔系数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基于锡尔系数与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从2001年到2012年,河北省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总体表现出生态赤字状态,河北省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空间上,在11个地级市中,秦皇岛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与人均旅游生态赤字均最高,沧州市最低;而张家口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最高,唐山最低,从环渤海、环京津与环省会旅游圈来看,3个旅游圈之间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小,但各旅游圈内各市的差异较大,其中以环渤海旅游圈内的差异最大;为了促进河北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生态赤字势在必行.
[Abstract]:Based on the Sier coefficient and the improv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the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bei Provinc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1 to 2012,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bei Province show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overall state of ecological deficit, Hebei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in an unsustainable state; space, Among the 1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Qinhuangdao has the highest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deficit, while Cangzhou has the lowest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hile Zhangjiakou has the highest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angshan is the lowest, from the Bohai Se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ourism circles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around the provincial capital,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mong the three tourism circles is small, but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cities in each tourism circle is great, among which the difference in the tourism circle around the Bohai Sea is the bigges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Hebei province, it is imperative to develop ecotourism and reduce 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tourism.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457205D-22) 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Q131019)
【分类号】:X22;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焰;;“超载”的地球[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2期
2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3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4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5 王鹏,田亚平;衡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1期
7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8 ;科技速览[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05期
9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10 常斌,熊利亚;基于RS和GIS的生态足迹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3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3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年
5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邓飞;1.2个地球才能维系中国式生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罗晖;人均生态足迹50年内增长两倍[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5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颖;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10 段小芳;邵阳市生态足迹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05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90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