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研究
[Abstract]:Gradient index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d tourism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unreasonable product structure and the loose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routes. These problems restrict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d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The gradient index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gradi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red tourism industry.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position of red tourism center, the classic route of cross-region red tourism is constru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pan-area planning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d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dustry.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12BJY128)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XJK012BJG001)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业喜;刘影;赖格英;;江西省红色旅游景区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3 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4 朱付彪;陆林;於冉;鲍捷;;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5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6 刘名俭;以武汉为例: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李红波;张小林;李悦铮;;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1期
8 沈惊宏;陆玉麒;韩立钦;王志宏;;基于“点—轴”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整合[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9 保继刚;;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在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初探[J];人文地理;1991年03期
10 保继刚,,彭华;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疆辉;吴建民;;河北旅游竞争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赵亮;李洪娜;;辽宁省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4 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陈保平,殷鹏飞;九华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7 张铁成;胡青云;;阴影影响下的齐云山旅游发展博弈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张洪;张燕;;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9 胡文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陆杨;俞小江;;武汉城市旅游圈一体化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章锦河;陆林;;中国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分析[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陈浩;罗浩;;基于伯特兰德均衡和智猪博弈的寡头景区竞合策略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薇;钟晟;;山岳型遗产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黄山为例[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郝帅帅;;旅游区位理论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李瑛;李树民;;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王恒;李悦铮;;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卢丽文;王毅;;湖北省入境旅游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一飞;郭婧;;相邻地域世界级遗产地竞合关系分析——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和武夷山自然文化双遗产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2届学术年会暨泰宁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段含明;;基于点轴理论的欠发达县域旅游开发顺序研究——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4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云;云南中东部旅游温泉空间结构及其整合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娟;中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宾丽;池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市场预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潇;福建土楼区域旅游竞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健;珠江三角洲居民旅游偏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夏苗;延安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郑龙生;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商务型饭店微观选址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丁美琴;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银铃;基于游客流视角的沪港迪斯尼乐园竞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靳晓青;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莉莉;我国千强镇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黄平芳;朱美兰;;红色旅游解说系统探讨——以南昌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9期
3 钟业喜;蒋梅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可达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5 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7 肖枫 ,张俊江;城市群体经济运行模式——兼论建立“共同市场”问题[J];城市问题;1990年04期
8 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3期
9 王艳平;历史唯物观下看红色旅游发展走向[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刘晨晔;陈东晓;;论红色旅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萍;基于点轴理论的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郭烽丽;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艺芳;建立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的营销模式[J];职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周彩屏;论金华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J];商业研究;2002年12期
3 朱选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洛阳旅游强市战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罗青松;建设花溪旅游大区的构想[J];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5 周旗;新时期旅游与旅游管理人员素质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2期
6 柴彦威,林涛,刘志林,曹艺民;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7 李永文,孙本超;论旅游系统的功能及其结构优化[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刘丽梅,吕君;旅游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01期
9 郭俊锋;肖江南;;旅游集散地形成与演化的系统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10 沈雁飞;;金华市旅游经济特色与发展对策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苏平;单艺斌;;改善旅游购物环境,发展大连旅游业[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骆东奇;周心琴;邱继勤;;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意义与对策分析——以重庆市为例[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邦厚;;延安旅游升位与规模扩张——感受中引发的联想[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4 李永文;;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5 王立东;;红色旅游——“人文北京”建设的创新形式[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6 徐德宽;康海钧;;武汉旅游产业应加速实现“四化”[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7 沈建国;;把济南建成山东省旅游中心[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8 杜忠潮;陈书卿;;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郑耀星;周巧玲;杜凯;魏丹丹;;挖掘区域特色,打造中国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旭东;;关于畲乡风情旅游发展的思考——也谈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的思路[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昱之;概念性旅游规划理论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来逢波;民营经济旅游投资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玉宗;城郊旅游开发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大学;2004年
4 赵亚琼;内蒙古地区旅游中心地体系构建以及特征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5 曹吉星;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田力;四川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何调霞;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职能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明兰;深圳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田万顷;山地城市旅游开发特殊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健民;乌鲁木齐市老年旅游市场调查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13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41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