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凝视下拉萨藏式客栈文化变迁研究
【学位单位】:大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719.2;F592.7
【部分图文】: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在如今休闲游的热潮冲击下,客栈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宠,发展态势正旺,从最单的住宿功能到如今迈入精品化,客栈行业的发展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更多现文化的使命,这是客栈与酒店的不同之处。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公布的 2018宿发展报告统计的数据来看,2017 年中国在线住宿市场交易规模高达 1586.2币,同比增长 13.5%,显示出人们高涨的住宿需求(见图 1.1)。
第一章 绪论二、研究思路在对拉萨市、拉萨藏式客栈情况了解的前提下,阅读并归纳整理旅游凝视、客变迁、旅游凝视与文化互动研究等文献资料之后,从拉萨藏式客栈文化变迁历旅游者凝视行为的原因、游客的凝视对拉萨藏族式客栈文化的作用力、产生问重构路径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研究过程和最终得出的结论能够对理论界相关领域有一定帮助,论文的基本思路框架线路图 1.2 所示: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一、文化变迁理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一种展现,体现着一个群族共同的价值理念。文化不动的,而是处在“变”的状态下,所以研究文化变迁成了“文化学”中的热文化变迁的理论,主要有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理论论、文化变迁动因理论、文作用力论。人类学家眼中的文化变迁一般是指由于文化自发发展或不同文化间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改变。简单说,就是文化变迁包括“有意”和“无意”,变迁动因大体分“内”和“外”两种,“内”是自身因素在控制,引起的变化;者文化造成的主动同化、渗透或整合。文化变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从碎重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图 2.1 简单刻画出文化变迁的一般模式。以民族为例族的文化首先自发形成,随后遇到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他者”和自身又经如整合、完全吸收、互相分离、消极否定、渗透和侵蚀的过程,最后重新构成文化,之后又重复前述模式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九霞;;民居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以丽江古城客栈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王灵恩;成升魁;;基于旅游“六要素”分析的拉萨市旅游消费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3年06期
3 宗圆圆;;旅游摄影图片学研究:理解旅游意象和摄影主客关系的途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4 郭伟锋;;从景观凝视到生活方式:旅游的后现代转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5 厉新建;;文化旅游、旅游凝视及其他[J];旅游学刊;2013年11期
6 邢启敏;;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J];学术交流;2013年04期
7 吴茂英;;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年03期
8 陈伟霞;李舒新;;基于网络博客的田子坊旅游凝视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9 居学明;胡海燕;;拉萨市城关区家庭旅馆发展现状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信炜;旅游凝视视角下古镇旅游发展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
2 钱乔峰;大理丽江地区民居客栈体验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范威;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4 赵啸月;传统民居形态下的风情客栈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何娟;游客凝视下鼓浪屿旅游意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6 田玲;古城镇旅游地家庭旅馆中的主客交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秀娟;“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民族文化建构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刘树明;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符号的解析与判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益西曲珍;论拉萨八廓古街形成的原因[D];西藏大学;2010年
10 崔红红;旅游图文凝视下的目的地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0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3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