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 ——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0-12-17 16:08
族际通婚发生在两个不同种属群体成员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被视为民族关系的“晴雨表”,测度民族融合的重要指标,对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对族际通婚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更是非常有限。为此,我们需要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一些具体的个案分析,以揭示现代社会大量族际通婚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个人、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族际通婚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湖南维吾尔族长期以来实行族际通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当地回族的通婚率呈下降趋势,而与汉族的通婚比率却大幅提高,维汉通婚规模不断扩大。要深入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及其背后的意义,离不开对变迁要素的关注和理解。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对立,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回维村维吾尔族的通婚现象具有强劲的解释力度。笔者力图结合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分析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找到答案。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下,当地维吾尔族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现象是在现阶段的场域、惯习、资本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场域是族际通婚实践得以开展的...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婚姻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族际通婚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湖南维吾尔族及其族际通婚研究的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理论与方法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工具: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1.3.3 研究方法
1.3.4 调查的实施
第二章 实践空间与行动主体
2.1 实践空间
2.1.1 桃源枫树
2.1.2 回维村
2.2 行动主体
2.2.1 湖南维吾尔族
2.2.2 回维村民众
2.3 回维村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实践
2.3.1 生存实践
2.3.2 文化实践
第三章 维吾尔族的族际通婚实践
3.1 解放前的族际通婚实践
3.2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族际通婚实践
3.3 改革开放后的族际通婚实践
第四章 族际通婚实践何以可能
4.1 场域:族际通婚实践的空间
4.1.1 生存空间的斗争
4.1.2 民族关系状况
4.2 惯习:族际通婚实践的逻辑
4.2.1 惯习的重塑
4.2.2 婚姻策略的调整
4.3 资本:族际通婚实践的工具
4.3.1 文化资本
4.3.2 经济资本
4.3.3 象征资本
4.4 三者协同发挥作用使通婚实践得以可能
第五章 族际通婚实践的功能探讨
5.1 社会关系的发展
5.1.1 人际网络的延展
5.1.2 民族关系的融洽
5.2 民族人口的再生产
5.2.1 人口规模的扩大
5.2.2 人口素质的提高
5.3 文化传承的机遇和挑战
5.3.1 文化传承的机遇
5.3.2 文化传承的挑战
第六章 发现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访谈提纲
附录二: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调查问卷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J]. 杨成胜,李丽. 民族论坛. 2011(03)
[2]湖南维吾尔族村落的族际通婚调查[J]. 黄丽,刘冰清. 怀化学院学报. 2010(09)
[3]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以贵德县加莫台村为个案[J]. 李丽琴.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4]人口流动对族际通婚的影响——以大理州白塔村为例[J]. 李继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5]农区蒙古族村落中的族际通婚及其演变——以烟台营子村为个案[J]. 王志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通婚圈研究综述——以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为视野的讨论[J]. 周贤润. 法制与社会. 2009(25)
[7]从《诗经》看上古时期的族际融合[J]. 李福,崔亚虹.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9(04)
[8]论武陵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J]. 王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9]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J]. 郭志刚,李睿. 社会学研究. 2008(05)
[10]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J]. 黄丽.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3)
本文编号:2922316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婚姻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族际通婚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湖南维吾尔族及其族际通婚研究的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理论与方法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工具: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1.3.3 研究方法
1.3.4 调查的实施
第二章 实践空间与行动主体
2.1 实践空间
2.1.1 桃源枫树
2.1.2 回维村
2.2 行动主体
2.2.1 湖南维吾尔族
2.2.2 回维村民众
2.3 回维村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实践
2.3.1 生存实践
2.3.2 文化实践
第三章 维吾尔族的族际通婚实践
3.1 解放前的族际通婚实践
3.2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族际通婚实践
3.3 改革开放后的族际通婚实践
第四章 族际通婚实践何以可能
4.1 场域:族际通婚实践的空间
4.1.1 生存空间的斗争
4.1.2 民族关系状况
4.2 惯习:族际通婚实践的逻辑
4.2.1 惯习的重塑
4.2.2 婚姻策略的调整
4.3 资本:族际通婚实践的工具
4.3.1 文化资本
4.3.2 经济资本
4.3.3 象征资本
4.4 三者协同发挥作用使通婚实践得以可能
第五章 族际通婚实践的功能探讨
5.1 社会关系的发展
5.1.1 人际网络的延展
5.1.2 民族关系的融洽
5.2 民族人口的再生产
5.2.1 人口规模的扩大
5.2.2 人口素质的提高
5.3 文化传承的机遇和挑战
5.3.1 文化传承的机遇
5.3.2 文化传承的挑战
第六章 发现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访谈提纲
附录二: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调查问卷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J]. 杨成胜,李丽. 民族论坛. 2011(03)
[2]湖南维吾尔族村落的族际通婚调查[J]. 黄丽,刘冰清. 怀化学院学报. 2010(09)
[3]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以贵德县加莫台村为个案[J]. 李丽琴.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4]人口流动对族际通婚的影响——以大理州白塔村为例[J]. 李继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5]农区蒙古族村落中的族际通婚及其演变——以烟台营子村为个案[J]. 王志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通婚圈研究综述——以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为视野的讨论[J]. 周贤润. 法制与社会. 2009(25)
[7]从《诗经》看上古时期的族际融合[J]. 李福,崔亚虹.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9(04)
[8]论武陵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J]. 王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9]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J]. 郭志刚,李睿. 社会学研究. 2008(05)
[10]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J]. 黄丽.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3)
本文编号:2922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92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