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东湖乡高槐村乡村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3 07:3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进入大众化阶段。城市居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忙碌的工作之外希望体验和探索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观光旅游不能与其现有需求相匹配。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游客被自然风景优美和人文景观丰富的乡村旅游所吸引。当前我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建设方式面临转型的需求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第三产业主要途径,有利于发挥乡村地区的优势,也有利于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在这种形势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研究,界定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分析总结出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不足。结合德阳东湖乡高槐村发展现状与优质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研究,旨在为高槐村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改善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对于国内已经成功开发的村落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只能合理借鉴其中优质部分,并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最终将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最主要是抓住本地优势,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本文通过多角度对高槐村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结合一定的设计理念进行开发设...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5.4 学科交叉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乡村与旅游
2.1.1 乡村
2.1.2 旅游
2.2 乡村旅游
2.3 乡村旅游规划
2.3.1 旅游规划概念
2.3.2 乡村旅游规划概念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2.4.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旅游规划理论
第三章 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分析
3.1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不足,旅游产品单一
3.1.2 旅游区管理、服务不规范
3.1.3 创新意识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3.2 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原则
3.2.1 生态原则
3.2.2 参与原则
3.2.3 效益原则
3.2.4 协调发展原则
第四章 高槐村旅游条件概况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候、水文
4.1.4 土壤、植被
4.1.5 社会经济概况
4.2 旅游资源评价
4.2.1 旅游资源分类
4.2.2 旅游资源丰度
4.3 旅游资源级序评价
4.3.1 级序评价方法
4.3.2 重点资源级序评价
4.3.3 重点旅游资源
4.4 旅游资源分析
4.4.1 旅游资源多样,有一定开发价值
4.4.2 新农村聚集点特质突出,旅游吸引力强
4.4.3 乡村田园咖啡文化,休闲开发价值高
4.4.4 自然风光秀美,有一定吸引力
4.4.5 四季农业景观,有一定观赏价值
第五章 高槐村乡村旅游开发
5.1 开发原则
5.1.1 乡土性原则
5.1.2 个性化原则
5.1.3 产业融合原则
5.1.4 市场导向原则
5.1.5 有效性原则
5.2 开发思路与定位
5.3 开发策略
5.3.1 有序开发,走“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开发模式
5.3.2 突出特色,打造“近郊休闲、咖啡高槐”差异化产品
5.3.3 农旅结合,开发“农业+旅游”新产品
5.3.4 生态优先,加强乡村原生性环境培育
5.3.5 惠及村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3.6 塑造品牌,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5.3.7 完善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第六章 高槐村乡村旅游规划
6.1 专项概念性规划
6.1.1 规划目标
6.1.2 规划理念
6.1.3 规划范围
6.2 旅游总体功能布局
6.2.1 休闲集散中心
6.2.2 休闲园
6.2.3 咖啡文化休闲区
6.2.4 农家乐
6.2.5 麻柳湾步行带
6.2.6 农业观光体验区
6.2.7 主题游线布道设计
6.3 旅游设施设计
6.3.1 水、电、气设施
6.3.4 网络设施
6.3.5 环卫设施
6.3.6 停车场设计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旅游内涵标准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5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卢小丽,刘伟伟,王立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6)
[2]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 李巧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9)
[3]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 桂拉旦,唐唯. 西北人口. 2016(02)
[4]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 贺爱琳,杨新军,陈佳,王子侨. 经济地理. 2014(12)
[5]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应用研究述评[J]. 刘宣,王小依.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7)
[6]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旅游研究范式创新[J]. 朱峰,保继刚,项怡娴. 旅游学刊. 2012(11)
[7]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研究[J]. 周霄.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2(02)
[8]旅游规划设计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论研究[J]. 石培华,龙江智,郑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01)
[9]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 丁培卫. 东岳论丛. 2011(07)
[10]基于网络分析法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经济联系——以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为例[J]. 杨效忠,刘国明,冯立新,梁家琴. 地理研究. 2011(07)
博士论文
[1]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 杨财根.南京林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 李源.重庆师范大学 2014
[2]哈尔滨市阿城区乡村旅游规划研究[D]. 朱琳.东北农业大学 2013
[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张云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4]乡村旅游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王坦.重庆大学 2009
[5]乡村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研究[D]. 陈梅.苏州科技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154909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5.4 学科交叉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乡村与旅游
2.1.1 乡村
2.1.2 旅游
2.2 乡村旅游
2.3 乡村旅游规划
2.3.1 旅游规划概念
2.3.2 乡村旅游规划概念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2.4.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旅游规划理论
第三章 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分析
3.1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不足,旅游产品单一
3.1.2 旅游区管理、服务不规范
3.1.3 创新意识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3.2 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原则
3.2.1 生态原则
3.2.2 参与原则
3.2.3 效益原则
3.2.4 协调发展原则
第四章 高槐村旅游条件概况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候、水文
4.1.4 土壤、植被
4.1.5 社会经济概况
4.2 旅游资源评价
4.2.1 旅游资源分类
4.2.2 旅游资源丰度
4.3 旅游资源级序评价
4.3.1 级序评价方法
4.3.2 重点资源级序评价
4.3.3 重点旅游资源
4.4 旅游资源分析
4.4.1 旅游资源多样,有一定开发价值
4.4.2 新农村聚集点特质突出,旅游吸引力强
4.4.3 乡村田园咖啡文化,休闲开发价值高
4.4.4 自然风光秀美,有一定吸引力
4.4.5 四季农业景观,有一定观赏价值
第五章 高槐村乡村旅游开发
5.1 开发原则
5.1.1 乡土性原则
5.1.2 个性化原则
5.1.3 产业融合原则
5.1.4 市场导向原则
5.1.5 有效性原则
5.2 开发思路与定位
5.3 开发策略
5.3.1 有序开发,走“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开发模式
5.3.2 突出特色,打造“近郊休闲、咖啡高槐”差异化产品
5.3.3 农旅结合,开发“农业+旅游”新产品
5.3.4 生态优先,加强乡村原生性环境培育
5.3.5 惠及村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3.6 塑造品牌,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5.3.7 完善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第六章 高槐村乡村旅游规划
6.1 专项概念性规划
6.1.1 规划目标
6.1.2 规划理念
6.1.3 规划范围
6.2 旅游总体功能布局
6.2.1 休闲集散中心
6.2.2 休闲园
6.2.3 咖啡文化休闲区
6.2.4 农家乐
6.2.5 麻柳湾步行带
6.2.6 农业观光体验区
6.2.7 主题游线布道设计
6.3 旅游设施设计
6.3.1 水、电、气设施
6.3.4 网络设施
6.3.5 环卫设施
6.3.6 停车场设计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旅游内涵标准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5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卢小丽,刘伟伟,王立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6)
[2]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 李巧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9)
[3]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 桂拉旦,唐唯. 西北人口. 2016(02)
[4]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 贺爱琳,杨新军,陈佳,王子侨. 经济地理. 2014(12)
[5]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应用研究述评[J]. 刘宣,王小依.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7)
[6]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旅游研究范式创新[J]. 朱峰,保继刚,项怡娴. 旅游学刊. 2012(11)
[7]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研究[J]. 周霄.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2(02)
[8]旅游规划设计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论研究[J]. 石培华,龙江智,郑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01)
[9]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 丁培卫. 东岳论丛. 2011(07)
[10]基于网络分析法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经济联系——以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为例[J]. 杨效忠,刘国明,冯立新,梁家琴. 地理研究. 2011(07)
博士论文
[1]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 杨财根.南京林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 李源.重庆师范大学 2014
[2]哈尔滨市阿城区乡村旅游规划研究[D]. 朱琳.东北农业大学 2013
[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张云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4]乡村旅游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王坦.重庆大学 2009
[5]乡村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研究[D]. 陈梅.苏州科技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154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15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