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21-05-12 09:41
传承红色文化与基因是党和国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需要,兵团积极响应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重点打造“中国屯垦旅游”主体品牌,传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在建国后艰苦奋斗、屯垦戍边的伟大精神,以寓教于游的方式宣扬爱国主义文化。囿于兵团屯垦旅游起步晚、发展慢和建设难等众多因素,其发展亟需以统筹的思想、恰当的模式、合理的规划和长远的利益进行。艰难的发展现状间接地反映出当前旅游规划或发展模式尚未满足市场开拓的条件,从另一层面看,也源于兵团屯垦旅游空间结构的无序与失衡。故明确屯垦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把握各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规律对推动兵团屯垦旅游业走入发展的成熟期有着重大意义。研究以兵团的十三个师市为研究对象,引入共生视角并根据旅游地理学、空间计量学等相关理论,从旅游资源、交通状况和网络关注度三方面重点考察兵团屯垦旅游的空间结构,并最终完成兵团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首先,笔者系统性的整理了兵团屯垦旅游370个景点,根据共生理论的应用,将其划分为军垦文化游、兵团文化游、兵团自然游、兵团农业游以及兵团工业游五大共生单元,并尽可能提出动态平衡的屯垦旅游共生发展模式,以空间自相关与椭圆分析进行检...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创新
1.5.2 视角新颖性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屯垦旅游
2.1.2 屯垦旅游共生
2.1.3 旅游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共生理论
2.2.2 旅游系统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2.4 旅游集散地
第三章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模式提出
3.1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前的资源概况
3.2 屯垦旅游共生前人数概况
3.3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后的旅游资源
3.3.1 “红色”旅游资源
3.3.2 “紫色”旅游资源
3.3.3 “绿色”旅游资源
3.3.4 “蓝色”旅游资源
3.3.5 “黑色”旅游资源
3.4 屯垦旅游共生开发模式
3.5 屯垦旅游共生开发的可能性验证
3.5.1 验证方法
3.5.2 实证分析
3.5.3 椭圆分布
3.6 小结
第四章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4.1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地理分布特征
4.2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4.2.2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的均匀度
4.2.3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的核密度分析
4.3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4.3.1 连通关系
4.3.2 成本距离
4.4 屯垦网络关注度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兵团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
5.1 建立以集散地辐射目的地的新型空间结构
5.1.1 旅游集散地选址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于处理
5.1.3 集散地的选址与旅游板块的规划
5.2 确定旅游功能分区
5.2.1 十二师军垦文化旅游区
5.2.2 四师兵团边境文化旅游区
5.2.3 十三师兵团农业旅游区
5.2.4 一师兵团自然旅游区
5.3 屯垦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5.3.1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产品
5.3.2 建立交通轨道、加强服务建设
5.3.3 加快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机制
结论与不足
1.结论
2.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城镇化导向下的山地城镇“镇—景—村”共生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襄阳保康县后坪镇为例[J]. 彭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的协调演化[J]. 孙振杰. 企业经济. 2018(08)
[3]论兵团红色文化的特征[J]. 朱文. 民族论坛. 2018(02)
[4]文化遗产保护“共生模式”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J]. 李倩,李丽. 江西社会科学. 2018(07)
[5]新疆旅游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何琛,瓦哈甫·哈力克,朱永凤.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8(03)
[6]共生理论视角下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J]. 马国强,汪慧玲. 城市问题. 2018(04)
[7]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型村落的公共空间景观形态构建——以渤海镇小朱家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J]. 朱玉凯,牛春舟.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4)
[8]我国西南地区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发展水平研究[J]. 朱晓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9]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 祝亚雯,胡文海. 地理科学. 2016(11)
[10]京津冀区域城市旅游共生关系分析与协同发展对策[J]. 陆相林,孙中伟,马世猛. 经济地理. 2016(04)
博士论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 饶品样.西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旅游业对禾木村图瓦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 袁小玉.石河子大学 2018
[2]基于百度指数的上海4A、5A级景区旅游偏好时空特征研究[D]. 戈丽.上海师范大学 2018
[3]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旅游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D]. 杨怡.云南财经大学 2017
[4]湖南省红色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贺玲利.湘潭大学 2016
[5]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新疆屯垦旅游研究[D]. 赵丽霞.新疆大学 2016
[6]太原盆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 郑岭.浙江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83189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创新
1.5.2 视角新颖性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屯垦旅游
2.1.2 屯垦旅游共生
2.1.3 旅游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共生理论
2.2.2 旅游系统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2.4 旅游集散地
第三章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模式提出
3.1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前的资源概况
3.2 屯垦旅游共生前人数概况
3.3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后的旅游资源
3.3.1 “红色”旅游资源
3.3.2 “紫色”旅游资源
3.3.3 “绿色”旅游资源
3.3.4 “蓝色”旅游资源
3.3.5 “黑色”旅游资源
3.4 屯垦旅游共生开发模式
3.5 屯垦旅游共生开发的可能性验证
3.5.1 验证方法
3.5.2 实证分析
3.5.3 椭圆分布
3.6 小结
第四章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4.1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地理分布特征
4.2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4.2.2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的均匀度
4.2.3 屯垦旅游资源共生发展的核密度分析
4.3 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4.3.1 连通关系
4.3.2 成本距离
4.4 屯垦网络关注度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兵团屯垦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
5.1 建立以集散地辐射目的地的新型空间结构
5.1.1 旅游集散地选址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于处理
5.1.3 集散地的选址与旅游板块的规划
5.2 确定旅游功能分区
5.2.1 十二师军垦文化旅游区
5.2.2 四师兵团边境文化旅游区
5.2.3 十三师兵团农业旅游区
5.2.4 一师兵团自然旅游区
5.3 屯垦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5.3.1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产品
5.3.2 建立交通轨道、加强服务建设
5.3.3 加快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机制
结论与不足
1.结论
2.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城镇化导向下的山地城镇“镇—景—村”共生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襄阳保康县后坪镇为例[J]. 彭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的协调演化[J]. 孙振杰. 企业经济. 2018(08)
[3]论兵团红色文化的特征[J]. 朱文. 民族论坛. 2018(02)
[4]文化遗产保护“共生模式”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J]. 李倩,李丽. 江西社会科学. 2018(07)
[5]新疆旅游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何琛,瓦哈甫·哈力克,朱永凤.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8(03)
[6]共生理论视角下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J]. 马国强,汪慧玲. 城市问题. 2018(04)
[7]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型村落的公共空间景观形态构建——以渤海镇小朱家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J]. 朱玉凯,牛春舟.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4)
[8]我国西南地区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发展水平研究[J]. 朱晓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9]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 祝亚雯,胡文海. 地理科学. 2016(11)
[10]京津冀区域城市旅游共生关系分析与协同发展对策[J]. 陆相林,孙中伟,马世猛. 经济地理. 2016(04)
博士论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 饶品样.西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旅游业对禾木村图瓦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 袁小玉.石河子大学 2018
[2]基于百度指数的上海4A、5A级景区旅游偏好时空特征研究[D]. 戈丽.上海师范大学 2018
[3]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旅游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D]. 杨怡.云南财经大学 2017
[4]湖南省红色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贺玲利.湘潭大学 2016
[5]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新疆屯垦旅游研究[D]. 赵丽霞.新疆大学 2016
[6]太原盆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 郑岭.浙江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83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18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