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景区游憩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16:4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北京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从建设“宜居城市”的高度,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全国其他城市的绿化建设和城市发展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的城市森林主要分布在约占全市2/3面积的城郊山区,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合理利用城郊森林的风景游憩功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北京市的宜居性,实现城郊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满足游客需求为出发点,综合应用文献综述、资料收集、访谈观察、问卷调查和实地抽样调查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构建了北京城郊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和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生态、设施和心理方面综合评价了森林游憩典型抽样区、各类森林游憩机会谱、城郊整体森林游憩区和五个森林游憩环带的游憩承载力和承载力水平。2006-2010年期间,课题组考察了30多个近郊、远郊的森林游憩区,并从中筛选出不同区位、不同管理类型和不同利用强度的12个森林游憩区进行自然、社会和管理方面的重点调查,其中包括2465份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了北京城郊森林游憩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游憩行...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游憩承载力的内涵与发展
1.1 游憩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1.1 增长的极限
1.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1.3 公共资源的悲剧
1.2 游憩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2.1 游憩承载力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2.2 游憩承载力的国内研究进展
1.2.3 游憩承载力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1.2.4 游憩承载力研究方法进展及适用性分析
1.2.5 基于游憩承载力的管理战略和策略
1.2.5.1 管理战略
1.2.5.2 管理策略
2 研究地区及森林游憩资源概况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北京自然概况
2.1.2 北京社会概况
2.1.3 北京城郊山地区划
2.2 北京森林游憩资源概况
2.2.1 森林资源
2.2.2 森林游憩资源类型
2.2.2.1 风景名胜区
2.2.2.2 森林公园
2.2.2.3 自然保护区
2.3 北京森林游憩的发展与现状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游憩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3.1.1 数字容量法
3.1.2 指标体系法
3.1.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筛选
3.1.2.2 指标体系的计算和原理
3.1.2.3 指标体系法在游憩承载力领域的应用
3.1.3 规范研究法
3.2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2.1 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抽样调查法
3.2.4 定性研究法
3.2.5 技术路线
4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行为特征和需求偏好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文化程度
4.1.4 职业
4.1.5 家庭结构
4.1.6 收入水平
4.2 北京市民城郊森林游憩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到游率
4.2.2 出游距离
4.2.3 出游频率
4.2.4 出游动机
4.2.5 出游时问选择
4.2.6 游憩活动偏好
5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的构建
5.1 游憩机会谱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概述
5.1.1 ROS的理论基础
5.1.1.1 游客的差异性
5.1.1.2 资源的独特性
5.1.1.3 管理的必要性
5.1.2 ROS的内涵
5.1.2.1 定义并描述游憩环境,编制资源清单
5.1.2.2 评价不同的管理政策
5.1.2.3 最优方案的选择
5.1.2.4 实施最优方案
5.1.2.5 监测和评价实施效果
5.1.3 ROS的应用和发展
5.1.3.1 国外应用
5.1.3.2 国内应用
5.1.4 ROS的意义
5.1.4.1 考虑需求,供需平衡
5.1.4.2 统筹全局,便于协作
5.1.4.3 直观展示,易于管理
5.2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的构建
5.2.1 北京森林游憩需求、偏好及活动特征
5.2.1.1 游客对景区类型的偏好
5.2.1.2 游客选择景区时考虑的因素
5.2.1.3 游客对拥挤的感知
5.2.2 游憩环境分类指标的确定
5.2.2.1 自然程度
5.2.2.2 偏远程度
5.2.2.3 游客密度
5.2.2.4 管理强度
5.2.3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
5.2.3.1 FROS构建框架
5.2.3.2 FROS内涵
5.2.3.3 FROS游憩环境描述
5.2.3.4 FROS的分布图
5.2.4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机会供给与需求分析
6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
6.1 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6.1.1 空间承载力
6.1.1.1 空间承载力计算公式
6.1.1.2 空间评价标准的确定
6.1.2 生态承载力
6.1.2.1 游憩对土壤的冲击
6.1.2.2 游憩对植被的冲击
6.1.3 心理承载力
6.1.3.1 心理承载力指标的确定
6.1.3.2 心理承载力评级标准的确定
6.1.4 设施承载力
6.1.5 游憩承载力
6.2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
6.2.1 城郊开发型—以香山公园为例
6.2.1.1 空间承载力
6.2.1.2 生态承载力
6.2.1.3 设施承载力
6.2.1.4 心理承载力
6.2.1.5 香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1.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2 城郊自然型—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6.2.2.1 空间承载力
6.2.2.2 生态承载力
6.2.2.3 设施承载力
6.2.2.4 心理承载力
6.2.2.5 鹫峰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2.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3 乡村开发型—以灵山风景区为例
6.2.3.1 空间承载力
6.2.3.2 生态承载力
6.2.3.3 设施承载力
6.2.3.4 心理承载力
6.2.3.5 灵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3.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4 乡村自然型—以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6.2.4.1 空间承载力
6.2.4.2 生态承载力
6.2.4.3 设施承载力
6.2.4.4 心理承载力
6.2.4.5 云蒙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4.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5 半原始型—以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6.2.5.1 空间承载力
6.2.5.2 生态承载力
6.2.5.3 设施承载力
6.2.5.4 心理承载力
6.2.5.5 松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5.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6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整体游憩承载力评价
6.2.6.1 空间承载力
6.2.6.2 生态承载力
6.2.6.3 设施承载力
6.2.6.4 心理承载力
6.2.6.5 北京城郊山地整体游憩承载水平
7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游憩承载力研究
7.1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的构建
7.1.1 游憩环带的理论基础
7.1.2 森林游憩环带模型
7.2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游憩承载力计算
7.2.1 房山—门头沟森林游憩环带
7.2.1.1 游憩规划
7.2.1.2 游憩环带森林游憩区空间承载力计算
7.2.2 延庆—昌平森林游憩环带
7.2.2.1 游憩规划
7.2.2.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2.3 密云—怀柔森林游憩环带
7.2.3.1 游憩规划
7.2.3.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2.4 平谷—顺义森林游憩环带
7.2.4.1 游憩规划
7.2.4.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2.5 近郊妙峰山森林游憩环带
7.2.5.1 游憩规划
7.2.5.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3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整体评价
8 结论与建议
8.1 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总结及建议
8.2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水平总结与建议
8.2.1 明确目标,加强监测
8.2.2 完善设施,丰富项目
8.2.3 加强教育,保护环境
8.2.4 整合资源,合理分流
8.3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环带总结与建议
8.4 丛于游憩需求调研的游憩规划与管理建议
8.5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香山公园和鹫峰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对比研究[J]. 肖随丽,贾黎明,杜建军,唐殿珂,汪平,李江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J]. 杨宏伟,田甜,李涛,李效文,贾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J]. 胡海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6)
[4]浅析中国有效利用游憩机会谱(ROS)的途径[J]. 王冰,蔡君,杜颖. 河北林业科技. 2007(05)
[5]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曹辉,陈秋华. 林业经济问题. 2007(04)
[6]景区生态容量微观仿真分析方法实证研究[J]. 张仁军,杨远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3)
[7]缙云山游客活动区黄壤的理化性质研究[J]. 杨义,王林学,秦远好,夏永久,杨剑虹.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0)
[8]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及游客行为特征研究[J]. 陈松,李吉跃,姜金璞,陈大为. 河北林果研究. 2007(01)
[9]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 赵赞,李丰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8)
[10]游憩机会谱(ROS)理论的产生及其应用[J]. 符霞,乌恩.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博士论文
[1]北京低山主要风景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D]. 李效文.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研究[D]. 蔡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 郑丽波.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北京森林游憩环带构建及其典型森林景观资源评价[D]. 王娟.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香山公园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与旅游管理对策研究[D]. 金丽娟.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85982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游憩承载力的内涵与发展
1.1 游憩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1.1 增长的极限
1.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1.3 公共资源的悲剧
1.2 游憩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2.1 游憩承载力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2.2 游憩承载力的国内研究进展
1.2.3 游憩承载力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1.2.4 游憩承载力研究方法进展及适用性分析
1.2.5 基于游憩承载力的管理战略和策略
1.2.5.1 管理战略
1.2.5.2 管理策略
2 研究地区及森林游憩资源概况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北京自然概况
2.1.2 北京社会概况
2.1.3 北京城郊山地区划
2.2 北京森林游憩资源概况
2.2.1 森林资源
2.2.2 森林游憩资源类型
2.2.2.1 风景名胜区
2.2.2.2 森林公园
2.2.2.3 自然保护区
2.3 北京森林游憩的发展与现状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游憩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3.1.1 数字容量法
3.1.2 指标体系法
3.1.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筛选
3.1.2.2 指标体系的计算和原理
3.1.2.3 指标体系法在游憩承载力领域的应用
3.1.3 规范研究法
3.2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2.1 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抽样调查法
3.2.4 定性研究法
3.2.5 技术路线
4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行为特征和需求偏好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文化程度
4.1.4 职业
4.1.5 家庭结构
4.1.6 收入水平
4.2 北京市民城郊森林游憩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到游率
4.2.2 出游距离
4.2.3 出游频率
4.2.4 出游动机
4.2.5 出游时问选择
4.2.6 游憩活动偏好
5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的构建
5.1 游憩机会谱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概述
5.1.1 ROS的理论基础
5.1.1.1 游客的差异性
5.1.1.2 资源的独特性
5.1.1.3 管理的必要性
5.1.2 ROS的内涵
5.1.2.1 定义并描述游憩环境,编制资源清单
5.1.2.2 评价不同的管理政策
5.1.2.3 最优方案的选择
5.1.2.4 实施最优方案
5.1.2.5 监测和评价实施效果
5.1.3 ROS的应用和发展
5.1.3.1 国外应用
5.1.3.2 国内应用
5.1.4 ROS的意义
5.1.4.1 考虑需求,供需平衡
5.1.4.2 统筹全局,便于协作
5.1.4.3 直观展示,易于管理
5.2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的构建
5.2.1 北京森林游憩需求、偏好及活动特征
5.2.1.1 游客对景区类型的偏好
5.2.1.2 游客选择景区时考虑的因素
5.2.1.3 游客对拥挤的感知
5.2.2 游憩环境分类指标的确定
5.2.2.1 自然程度
5.2.2.2 偏远程度
5.2.2.3 游客密度
5.2.2.4 管理强度
5.2.3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
5.2.3.1 FROS构建框架
5.2.3.2 FROS内涵
5.2.3.3 FROS游憩环境描述
5.2.3.4 FROS的分布图
5.2.4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机会供给与需求分析
6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
6.1 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6.1.1 空间承载力
6.1.1.1 空间承载力计算公式
6.1.1.2 空间评价标准的确定
6.1.2 生态承载力
6.1.2.1 游憩对土壤的冲击
6.1.2.2 游憩对植被的冲击
6.1.3 心理承载力
6.1.3.1 心理承载力指标的确定
6.1.3.2 心理承载力评级标准的确定
6.1.4 设施承载力
6.1.5 游憩承载力
6.2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
6.2.1 城郊开发型—以香山公园为例
6.2.1.1 空间承载力
6.2.1.2 生态承载力
6.2.1.3 设施承载力
6.2.1.4 心理承载力
6.2.1.5 香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1.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2 城郊自然型—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6.2.2.1 空间承载力
6.2.2.2 生态承载力
6.2.2.3 设施承载力
6.2.2.4 心理承载力
6.2.2.5 鹫峰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2.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3 乡村开发型—以灵山风景区为例
6.2.3.1 空间承载力
6.2.3.2 生态承载力
6.2.3.3 设施承载力
6.2.3.4 心理承载力
6.2.3.5 灵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3.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4 乡村自然型—以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6.2.4.1 空间承载力
6.2.4.2 生态承载力
6.2.4.3 设施承载力
6.2.4.4 心理承载力
6.2.4.5 云蒙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4.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5 半原始型—以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6.2.5.1 空间承载力
6.2.5.2 生态承载力
6.2.5.3 设施承载力
6.2.5.4 心理承载力
6.2.5.5 松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
6.2.5.6 小结与管理建议
6.2.6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整体游憩承载力评价
6.2.6.1 空间承载力
6.2.6.2 生态承载力
6.2.6.3 设施承载力
6.2.6.4 心理承载力
6.2.6.5 北京城郊山地整体游憩承载水平
7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游憩承载力研究
7.1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的构建
7.1.1 游憩环带的理论基础
7.1.2 森林游憩环带模型
7.2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游憩承载力计算
7.2.1 房山—门头沟森林游憩环带
7.2.1.1 游憩规划
7.2.1.2 游憩环带森林游憩区空间承载力计算
7.2.2 延庆—昌平森林游憩环带
7.2.2.1 游憩规划
7.2.2.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2.3 密云—怀柔森林游憩环带
7.2.3.1 游憩规划
7.2.3.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2.4 平谷—顺义森林游憩环带
7.2.4.1 游憩规划
7.2.4.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2.5 近郊妙峰山森林游憩环带
7.2.5.1 游憩规划
7.2.5.2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
7.3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整体评价
8 结论与建议
8.1 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总结及建议
8.2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水平总结与建议
8.2.1 明确目标,加强监测
8.2.2 完善设施,丰富项目
8.2.3 加强教育,保护环境
8.2.4 整合资源,合理分流
8.3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环带总结与建议
8.4 丛于游憩需求调研的游憩规划与管理建议
8.5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香山公园和鹫峰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对比研究[J]. 肖随丽,贾黎明,杜建军,唐殿珂,汪平,李江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J]. 杨宏伟,田甜,李涛,李效文,贾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J]. 胡海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6)
[4]浅析中国有效利用游憩机会谱(ROS)的途径[J]. 王冰,蔡君,杜颖. 河北林业科技. 2007(05)
[5]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曹辉,陈秋华. 林业经济问题. 2007(04)
[6]景区生态容量微观仿真分析方法实证研究[J]. 张仁军,杨远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3)
[7]缙云山游客活动区黄壤的理化性质研究[J]. 杨义,王林学,秦远好,夏永久,杨剑虹.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0)
[8]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及游客行为特征研究[J]. 陈松,李吉跃,姜金璞,陈大为. 河北林果研究. 2007(01)
[9]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 赵赞,李丰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8)
[10]游憩机会谱(ROS)理论的产生及其应用[J]. 符霞,乌恩.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博士论文
[1]北京低山主要风景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D]. 李效文.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研究[D]. 蔡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 郑丽波.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北京森林游憩环带构建及其典型森林景观资源评价[D]. 王娟.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香山公园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与旅游管理对策研究[D]. 金丽娟.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85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18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