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社区共生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29 17:52
随着时代的发展,快捷紧凑的都市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挣脱城市的束缚,向往自然淳朴的乡村田园风光,这促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为当地社区解决就业压力,创造收入,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也会带来环境污染、治安混乱等一系列消极影响。一些旅游社区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已经进入发展的衰退阶段。随着乡村旅游经历了社区参与和社区增权的一系列发展之后,如何创新发展动力与发展模式,解决旅游发展“公地悲剧”,进一步实现利益共荣以及社会公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共生理论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以袁家村为案例区研究乡村旅游社区发展机制与路径。采用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共生单元利益诉求显著性差异模型来分析乡村旅游各主体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诉求。运用博弈论构建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冲突模型,分析不同共生单元两两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表现形式。为避免共生单元共生冲突构建共生发展机制与模式,提出乡村旅游共生发展对策。研究认为:不同的共生单元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两两之间或者三者之间都可以找到一些利益诉求的共同点。政府与当地居民都希望能够增加本地居民的...
【文章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乡村旅游共生单元关系
共进化特征等来判断袁家村旅游主体共生现象属于哪体的共生界面即乡村旅游。各共生单元均在此界面进,所以共生界面的生成具有必然性,且是主导的共生一系列减免租金、亏本补助的政策都表明共生的对内度,袁家村共生单元更多的依赖共生环境。旅游宣传游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共生环境都能对袁家村共生单元袁家村共生组织模式为连续共生模式。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主导 共生界面 交流 共生介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 黄震方,黄睿. 地理研究. 2018(02)
[2]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适应性研究——以张家界4个村为例[J]. 吴吉林,刘水良,周春山. 经济地理. 2017(12)
[3]重庆市乡村旅游运营效率评价与空间战略分异研究[J]. 江燕玲,潘卓,潘美含. 资源科学. 2016(11)
[4]旅游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变迁——以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体验为例[J]. 吉根宝,郭凌,韩丰.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0)
[5]生态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共生机制探讨[J]. 荀志欣,柳德才. 旅游研究. 2016(04)
[6]旅游目的地间共生的市场驱动机制研究[J]. 许春晓,佘白连. 旅游学刊. 2016(07)
[7]基于共生理论的江西省萍乡市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文瑚霞. 现代商业. 2015(30)
[8]基于共生理论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探讨——以连江县天竹畲寨为例[J]. 龚有坤,庄惠,范水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8)
[9]基于共生理论福建省乡村旅游综合体构建研究[J]. 龚有坤,庄惠,范水生. 科技和产业. 2015(06)
[10]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思考[J]. 袁花. 东方企业文化. 2015(10)
博士论文
[1]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 张继涛.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 郭华.暨南大学 2007
[3]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资本变迁与乡土重建路径选择[D]. 刘冰.西南大学 2013
[2]河北野三坡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D]. 穆晓雪.西南大学 2012
[3]旅游介入下乡村景观变迁与营造研究[D]. 罗京瑾.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旅游开发与乡村人际关系变迁[D]. 毕赛男.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变迁研究[D]. 石瑞卿.西北民族大学 2012
[6]共生型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方竞敏.浙江工商大学 2011
[7]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分时度假旅游开发研究[D]. 司嵬.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56885
【文章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乡村旅游共生单元关系
共进化特征等来判断袁家村旅游主体共生现象属于哪体的共生界面即乡村旅游。各共生单元均在此界面进,所以共生界面的生成具有必然性,且是主导的共生一系列减免租金、亏本补助的政策都表明共生的对内度,袁家村共生单元更多的依赖共生环境。旅游宣传游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共生环境都能对袁家村共生单元袁家村共生组织模式为连续共生模式。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主导 共生界面 交流 共生介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 黄震方,黄睿. 地理研究. 2018(02)
[2]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适应性研究——以张家界4个村为例[J]. 吴吉林,刘水良,周春山. 经济地理. 2017(12)
[3]重庆市乡村旅游运营效率评价与空间战略分异研究[J]. 江燕玲,潘卓,潘美含. 资源科学. 2016(11)
[4]旅游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变迁——以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体验为例[J]. 吉根宝,郭凌,韩丰.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0)
[5]生态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共生机制探讨[J]. 荀志欣,柳德才. 旅游研究. 2016(04)
[6]旅游目的地间共生的市场驱动机制研究[J]. 许春晓,佘白连. 旅游学刊. 2016(07)
[7]基于共生理论的江西省萍乡市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文瑚霞. 现代商业. 2015(30)
[8]基于共生理论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探讨——以连江县天竹畲寨为例[J]. 龚有坤,庄惠,范水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8)
[9]基于共生理论福建省乡村旅游综合体构建研究[J]. 龚有坤,庄惠,范水生. 科技和产业. 2015(06)
[10]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思考[J]. 袁花. 东方企业文化. 2015(10)
博士论文
[1]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 张继涛.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 郭华.暨南大学 2007
[3]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资本变迁与乡土重建路径选择[D]. 刘冰.西南大学 2013
[2]河北野三坡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D]. 穆晓雪.西南大学 2012
[3]旅游介入下乡村景观变迁与营造研究[D]. 罗京瑾.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旅游开发与乡村人际关系变迁[D]. 毕赛男.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变迁研究[D]. 石瑞卿.西北民族大学 2012
[6]共生型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方竞敏.浙江工商大学 2011
[7]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分时度假旅游开发研究[D]. 司嵬.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56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5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