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乡村旅游景观特质网络演进的蒋巷村案例

发布时间:2022-01-13 10:41
  在乡村地理的相关研究中,景观特质演化的逻辑主线与运行机理未得到充分重视。以蒋巷村为案例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等研究方法,以网络结构特征与权力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呈现乡村旅游景观特质网络演进过程,并解读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1蒋巷村景观特质网络密度不断增大,景观特质间联系度持续增强;景观特质网络主题特色整体稳定,高中心度特质波动明显,其中,服务环境和村干部C的名人效应不断凸显,但乡村氛围有所下降。2蒋巷村景观特质演进的背后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两委、政治精英、驻村企业、村民以及当地的资源环境要素等七类主体组成的行动者网络;政府有效引导、精英人物视野以及形式变化下主体的倒逼与自觉成为景观特质演进成功与否的关键;权力格局与利益通道的变化成为角色定义、分配与转换的驱动力量,也成为景观特质网络构建的主要因素。3社会网络分析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抽象关系网络化以及演进形成机制逻辑梳理方面具有适用性。此外,还对景观特质演变与社会空间重构,空间、权力与利益的运行逻辑以及案例背后的制度逻辑进行了讨论。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16,35(08)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1引言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2.2数据来源
    2.3研究方法
        2.3.1社会网络分析
        2.3.2行动者网络理论
3结果分析
    3.1网络结构
        3.1.1网络整体特征分析
        3.1.2网络中心性分析
        3.1.3结构同型分析
    3.2形成机制
        3.2.1行动者构成
        3.2.2行动者转译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4.2讨论
        (1) 景观特质演变与社会空间重构
        (2) 空间、权力与利益的运行逻辑
        (3) 案例背后的制度逻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近郊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潜力与模拟——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 欧定华,夏建国.  地理研究. 2016(03)
[2]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 陈永林,谢炳庚.  地理研究. 2016(01)
[3]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大世凹村的社会空间重构[J]. 陈培培,张敏.  地理研究. 2015(08)
[4]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方法——以长沙市乔口镇为例[J]. 张茜,刘文平,宇振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5)
[5]以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J]. 姚亦锋.  生态学报. 2014(23)
[6]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以城镇商业街区为例[J]. 张捷,张宏磊,唐文跃.  地理学报. 2012(12)
[7]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 冯娴慧,戴光全.  旅游学刊. 2012(08)
[8]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  地理学报. 2012(04)
[9]大城市健身消费与地方建构[J]. 林耿,沈建萍.  地理学报. 2011(10)
[10]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 房艳刚,刘继生.  地理研究. 2009(04)

博士论文
[1]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 郑文俊.华中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特质设计研究[D]. 杨小庆.合肥工业大学 2014
[2]成都古镇“慢生活”景观特质探析[D]. 喻苗.四川农业大学 2013
[3]城市居住建筑及住宅景观特质演变研究[D]. 吴东河.合肥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86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586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