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栏目的品牌塑造
本文选题:媒介融合 切入点:web2.0 出处:《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Web2.0技术时代的来临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任何一种媒体想在竞争中生存都不可能再孤芳自赏,独善其身,传统的强势媒体电视也在这种剧烈变动的媒介生态中倍感压力。在当前的电视传媒业,传播渠道霸权结束,电视媒体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电视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力图借鉴企业发展中的成熟理论,如品牌塑造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提出电视媒体的品牌化战略,通过品牌化赢得市场竞争,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指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可以通过文本形式、图片形式、音频形式和视频形式进行广泛传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产品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样化。而在WEB2.0的网络技术下,网络的互动性加强,从某种程度上讲,受众和信息的发布者已经融为一体。媒介的融合趋势改变了社会信息的生产、传递、接收的模式,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媒体的生存环境,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传统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和竞争模式。 在这种技术背景下,传统的电视节目品牌塑造方法只有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利用新的技术特点和市场发展特点进行电视媒体的品牌塑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电视节目是电视品牌形象的载体,电视媒体品牌形象通过一个个节目产品呈现出来,节目产品的品牌形象直接影响着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塑造电视节目的品牌形象,将成为电视媒体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础。根据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多种传播渠道,塑造电视媒体鲜明的品牌形象。这样才能在电视媒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竞争的胜利,提高电视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那么,在新的技术和市场背景下,如何借鉴品牌管理理论,应用媒介融合的发展现状,应用网络的新的技术特点,探索出电视节目内容产品品牌塑造的途径,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次研究将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发展特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充分研究电视节目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对博客、播客、论坛等新的技术形态的应用,探寻一条在这种新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下,电视节目品牌塑造的方法和途径。
[Abstract]:The advent of Web2.0 technology era has promoted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intensified, any kind of media want to survive in the competition can no longer be lonely, alone, Traditional and powerful media television is also under pressure in this dramatic change of media ecology. In the current television media industry, the hegemony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s over. TV media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market competition. TV media workers and researchers are trying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mature theo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such as brand building theory,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ut forward the brand strategy of TV media. To win market competition through brand-making, a new way of development for TV media is pointed o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an be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he form of text, picture, audio and video. Under the network technology of WEB2.0, the interactivity of the network has been strengthened, to some extent, the audience and the publisher of the information have merged into one. The tre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edia has changed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 The mode of reception not only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t also chang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media, greatly impacts on the traditional media of our country, and changes the mode of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Under this kind of technical background, only by adapting to the new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 making use of the new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arke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o carry on the television media brand shaping, the traditional television program brand shaping method can obtain the better effect. Stand out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V program is the carrier of TV brand image. The brand image of TV media is presented through one program product. The brand image of program product directly affects the brand image of TV media.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Making use of variou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create brand image of TV programs will become the basis for TV media to create brand imag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and various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V media stand out in the competition, win the competition and improv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TV media. Then, under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he market background, how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brand management theory, the application media fus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application network new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explores the television program content product brand shaping way,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V media under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 and fully study the television programs in the process of brand building, blog, podcast,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form, such as forum, explores a method and approach to brand shaping of TV program under this new technical environment and market 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力丹;付玉辉;;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J];当代传播;2007年01期
2 刘毅;;Web2.0时代新闻理念断想[J];现代视听;2008年02期
3 陶喜红;;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新闻窗;2007年03期
4 王闻俊;;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传播观念新论[J];新闻战线;2008年12期
5 王鹏;;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营销策略[J];现代视听;2008年12期
6 ;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新闻导刊;2009年02期
7 孙佳乐;谢峥嵘;;媒介融合时代重大事件报道新突破[J];青年记者;2010年20期
8 张立伟;;媒介融合:犹如带橡皮的铅笔[J];新闻记者;2010年08期
9 李本乾;;媒介融合中报纸的结构、形态及战略整合[J];今传媒;2011年02期
10 王金红;;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新闻教育改革[J];新闻窗;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周建青;;质疑“媒介融合”——与持“媒介融合”观点的学者商榷[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石长顺;石婧;;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4 周鸿铎;;媒介融合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经路径[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包燕;;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影视公共教育的新定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梁春芳;;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担当[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7 马梅;孙静;;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媒体与公民社会构建[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8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兼论电影电视在媒介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刘腾红;许杏;;Web2.0环境下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的构建[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蔡宝家;;Web2.0时代信息素养的大众化与培养策略[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新涛;媒介融合背景下行业报的新媒体之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杭州日报 章慧娟;试析媒介融合记者的必备素质[N];中华新闻报;2009年
3 广州人民广播电台 陈坤;媒介融合中的“蓝海”竞争[N];广州日报;2010年
4 商报记者 钱秀中;《栖息谷管理评论》WEB2.0管理类图书的互动营销[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吴闻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素质[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牟凡;媒介融合格局下传统报业何处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7 记者唐红丽 通讯员陈飞;媒介融合时代细分人才培养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郭人旗;Web2.0时代,网络演出能否破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沈威风;Web2.0时代的传统商业思想[N];经济观察报;2009年
10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陈昌凤;Web2.0时代的媒体创新[N];经济观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田鹏;Web2.0环境下组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D];浙江大学;2008年
4 G.D.Dharmakeerthi SRI Ranjan;关于跨国媒体对南亚农村群体的社会融合影响的社会学分析(斯里兰卡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赵鹏;复杂网络与互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7 郭剑锋;网络环境下若干关键制造资源的自组织原理和方法研究及其在汽配企业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8 冯翔;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技术及软件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丹;大成组技术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陆铭;WEB2.0网络热点发现与个性化检索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D];暨南大学;2010年
2 程冰;从“台网互动”到“台网一体”看媒介融合新动向[D];吉林大学;2011年
3 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云驰;媒介融合时代少数民族省区级广播媒体发展之路[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文蕴蕴;报刊与网络媒介融合中的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秋丽;媒介融合下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娜娜;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的互动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亚兰;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台网站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温婷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纸营销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于中涛;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式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3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633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