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基于游客视角的景区品牌资产模型构建

发布时间:2018-03-29 10:05

  本文选题:景区品牌资产 切入点:品牌情感 出处:《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日益加剧,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也逐渐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竞争过渡到旅游品牌的竞争,各地方旅游景区加快了景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建设和打造,品牌成为旅游目的地开拓市场的有力工具,景区目的地管理也从传统的品牌管理时代进入到战略品牌资产管理时代,景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对景区管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作为目的地品牌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目的地的投资者、管理者、相关从业人员及目的地自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目的地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形成维度、模型建立和测量指标向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目前一些学者对此做出了开创性探索,但是学者们观点也是各不相同。学者们构建了具有差异性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不同模型的构成维度也不尽相同,对各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研究相比国内要早,并且要成熟。国内在酒店餐饮品牌资产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相比而言旅游地品牌资产研究才刚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2000年“旅游品牌”一词出现,国内掀起了对旅游品牌的探索,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研究。目前大部分学者研究重点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后的经营与管理上,很少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目前相关研究视角主要停留在游客视角。本文在对国内外游客视角目的地品牌资产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基础之上,以态度的构成要素和态度行为关系为理论切入点,按照“认知→情感→行为”的基本逻辑体系,构建了涵盖游客对目的地品牌的认知和记忆、情感态度、行为等三层次的“五维”景区品牌资产概念模型,探讨该模型空间普适性。以山岳型景区品牌庐山和三清山为例,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多样本恒等性检验发现,该景区品牌资产概念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本文的实证研究更进一步证明了品牌情感对于景区建立强势品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证实了本文引入的态度三要素理论及态度逻辑关系“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构建的游客视角的景区品牌资产概念模型的可验证性。构建的景区品牌资产模型通过多样本恒等性检验,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跨空间普适性,为研究景区品牌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拓展了目的地景区品牌资产定量研究方法,将结构方程模型成功应用于不同旅游目的地,对认清目标市场游客在消费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一般变化规律,为其创立强势品牌、制订和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ompeti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the competi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s gradually changing from the competi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products to the competition of tourism brand. Local scenic spots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and crea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brands, and brand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developing the market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 has also entered the era of strategic brand asset manage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ra of brand manag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 mode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scenic spot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estination brand asset management,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 is important for the investors of destination. Managers, relevant practitioners and destinations themselv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destination itself,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 formation dimension, Modeling and measuring indicator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Scholars have constructed different brand equity model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the dimensions of different models are also different. Foreign research on brand equity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s earlier and more mature than in China. Domestic research on hotel and restaurant brand equity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contrast, the stud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 is just in its infancy. In 2000, the term "tourism brand" appeared, and domestic exploration of tourism brand was launched. Nowaday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research on the brand equit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t present, most scholars focus on th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brand. Few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At present, the related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mainly in the touris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mment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 perspective on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 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 and attitude and behavior as th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point, according to "Cognition" 鈫扙motion. 鈫扵he basic logic system of "behavior", the concept model of "five-dimensional" scenic spot brand equity, which includes tourists' cognition and memory of destination brand, emotional attitude, behavior and so on, is constructed. The spatial universality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 Taking Lushan Mountain and Sanqing Mountain as examples, through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identity of many samples is tested. The concept model of brand equity of scenic spot has the st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ross-sample. The empirical study in this paper further proves that brand emo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ng brand in scenic spot. It also proves the verifiability of the concept model of scenic spot brand equity, which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tourist's angle of view,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ree elements of attitud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 of attitud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hrough the multi-sample identity test,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model is cross-spatial and universal,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brand equity in scenic spots. This study extend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of brand equity in destination scenic spot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ifferent tourist destinations,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ng brands and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adjustment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general changing rules of tourists' consumption psychology, emotion and behavior in the target marke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麦克·艾德沃森,范文君;关注消费者的品牌体验[J];中国企业家;2002年09期

2 佐藤刚介;;如何构筑强势品牌[J];广告大观;2002年07期

3 仲伟林;品牌体验的管理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07期

4 何晓;让我们去体验品牌[J];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26期

5 贺权,代海,余捷;体育营销与品牌战略的关系及运用[J];企业经济;2004年11期

6 许小英;品牌创建的第三条道路 ——品牌体验[J];中外企业家;2004年02期

7 许小英;品牌创建的第三条道路 品牌体验[J];中外企业家;2004年06期

8 魏峰;;品牌体验创造顾客忠诚[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4年01期

9 大卫·奥顿;;追求有意义的品牌体验[J];招商周刊;2004年35期

10 祝合良;品牌解读[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瑶荣;;出版物品牌的内涵和经营[A];江西出版科研论文选(第10集)[C];2010年

2 赵正洋;赵红;;品牌混淆:一个法学范畴的延伸[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芳;;品牌经营与自主创新的互动发展[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海忠;于春玲;赵平;;品牌资产的消费者模式与产品市场产出模式的关系[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许晓明;张咏梅;;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重塑研究——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理论视角[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旺盛;薛华;;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品牌激活策略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月辉;单艳华;;基于“十要素模型”的嘉和一品公司品牌资产评估实证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秦芳;顾忠婷;;探路者的品牌传播研究[A];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邱招义;钟秉枢;;对“奥林匹克”品牌发展的研究[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苏银;;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公司品牌建设研究[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8年“改革·创新·提高保险竞争力”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阎芳;塑造食品企业强势品牌[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2 樊晋;品牌价值来源于品牌体验[N];中国黄金报;2004年

3 周蕊;“声品牌”传播音乐力量不容忽视[N];经理日报;2006年

4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经济学副教授 马迎贤/编译;小品牌:不可被低估的力量[N];中国工业报;2003年

5 中名;真品牌在哪里?[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郑彦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关于品牌的遐想[N];衢州日报;2011年

7 张丽娅;专家:服装企业应提升品牌虚拟价值[N];江苏经济报;2008年

8 周开平;自主品牌再定位:“中国制造”的五重境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9 殷黎杰;年度大奖携品牌“美丽中国”[N];中国服饰报;2013年

10 王运启;品牌关键在“养”[N];财会信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元兵;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品牌社区使用及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念;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生态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启庚;品牌体验的形成及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龙成志;消费品品牌形象的绩效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金明;品牌钟爱结构维度、影响因素及其对品牌忠诚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宋明元;品牌体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清;移动通信客户品牌体验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李艳娥;顾客体验对轿车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周露阳;老字号的文化属性如何影响其延伸评价?[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高翔;消费者品牌依恋对品牌忠诚的影响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媛媛;基于游客视角的景区品牌资产模型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2 陈建和;通过设计为企业创建强势品牌[D];同济大学;2007年

3 万晓丹;对中国文化创意品牌的认识与思考[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4 孙安龙;品牌体验对品牌依恋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5 孙博;从腾讯“新闻哥”看移动新闻客户端品牌栏目构建[D];河北大学;2015年

6 王雁霄;B2C网络零售商品牌资产对消费者考虑集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宋琳;论微信营销对品牌建设的意义[D];苏州大学;2015年

8 郭靖丽;品牌体验对品牌远程延伸评价的影响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9 宋莺歌;管理者与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差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张岚;品牌社区互动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0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680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