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品牌效应、外部性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域空间模型的分析
本文选题:产业集聚 + 区域产业品牌 ; 参考:《经济管理》2015年08期
【摘要】:本文基于1991—2013年中国省域数据,使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产业品牌效应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产业集聚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与传统计量模型相比,空间计量模型更为适合。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区域产业品牌对本地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不仅受到本地区区域产业品牌的积极影响,还受到周边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支持力度,引导区域产业品牌向绿色化和高级化发展;以信息化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指导作用;加强不同地区间区域产业品牌的多层次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为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持。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data of China from 1991 to 2013,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 effect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y using traditional econometric model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which is more suitable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rological model. Further study shows that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 can promote loc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not only positively affected by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 but also negatively affected by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 Therefore, we should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s, guide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s to green and advanced development, take informatization as the platfor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 to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s. Strengthen the multi-level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financial innovation,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br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multi-channel financial support.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区域产业品牌效应扩散路径与结构性产业政策调控研究”(71003029)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0000-E201020008001006)
【分类号】:F127;F2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0期
3 裴潇;黄玲;蒲志仲;;“资源诅咒”现象的再检验——基于资源丰富省份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2014年15期
4 胡增永;;互联网理财与传统银行理财业务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4年32期
5 郑海涛;周海涛;;广东专业镇集群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胜涛;杨建梅;;基于与品牌整合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7 邓恢华,杨建梅;从集群品牌视角探讨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南方经济;2005年09期
8 王茂林;;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展望[J];江淮论坛;2013年02期
9 高登榜;唐运舒;冯南平;周开乐;;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3年05期
10 李建丽;;论区域品牌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顺德家电”产业发展为例[J];企业经济;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靓颖;;小龙虾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2 孙莉莉;韩福荣;;我国三大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现状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宋德军;刘阳;;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的国际比较分析与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王兆峰;;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郑永彪;罗晗旖;唐大立;;“中国钧瓷之都”区域品牌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吴文华,曾德明;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行业协会的技术标准化功能[J];商业研究;2005年09期
7 毛良虎;;地域品牌株连危机的预警机制[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8 曹艳爱;;农产品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9 张日波;;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基于修正的Solow模型视角[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马静;肖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甘瑁琴;赵婷婷;;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省特色农业构建区域品牌的探讨[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牛永革;李蔚;;地理品牌共享模式研究:模型与实证[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术语、权属和商标保护模式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邓刚;山东省人造板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及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向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汤临佳;企业集群适应能力演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5 郭克锋;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郭忠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一力;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温州、苏州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郑亚莉;准市场组织与集群经济[D];浙江大学;2005年
9 胡永亮;分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宛天巍;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琰;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徐枫;武夷山岩茶品牌建设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叶晓明;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与品牌忠诚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李仕飞;浏阳花炮品牌建设中的政府导引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斌;温州鞋业品牌培育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7 侯君;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城市品牌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东浩;长春市汽车产业形象资源整合及价值提升方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范增民;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卫;哈尔滨市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守华,邵东涛;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J];商业研究;2002年17期
2 曹艳爱;;农产品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3 张房有;产业集群与广州汽车工业[J];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01期
4 钱平凡;实施集群化战略 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J];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08期
5 魏守华;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以及策略研究——以嵊州领带产业为例[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魏守华,赵雅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5期
8 刘芹,陈继祥;企业集群品牌风险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09期
9 孙丽辉;;区域品牌形成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基于温州鞋业集群品牌的个案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10 魏守华;企业集群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祝洵;区域品牌的形成[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应钊;金融服务在行业竞争中的品牌效应[J];海南金融;2001年11期
2 陈一华,赵文彬;抓品牌效应 促企业发展[J];粮食问题研究;2001年01期
3 宋慧竹,韩栗君;打造长白山矿泉水品牌效应[J];吉林水利;2002年09期
4 乔卫东;品牌效应与文化产业[J];前进;2003年02期
5 陈蓉;从传播学角度看品牌效应[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年03期
6 左建东;参与信用评级 提升品牌效应[J];会计之友;2005年07期
7 刘鑫;;品牌效应带来好收益[J];新农村;2005年11期
8 ;品牌效应拉动深圳经济快跑[J];中国外资;2006年09期
9 孙凤茹;;浅谈企业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J];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02期
10 罗彬彬;;从浙商现象看名企业家的品牌效应[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天冬;;全国农机展品牌效应提升[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2 赵吉雄;;放大鄂茶第一品牌效应 打造湖北名茶核心板块[A];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C];2008年
3 ;嘉兴市汽车商贸园简介[A];第二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八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晓晨;以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N];威海日报;2006年
2 一风;以品牌效应强势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张家口日报;2012年
3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陈玉光;以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增效[N];农民日报;2013年
4 彭书凤 王俊芝;品牌效应[N];团结报;2013年
5 郭鹏;百宏聚纤通过维权提升品牌效应[N];中国纺织报;2009年
6 顾娟 曹为 刘颖 (本社记者 顾娟);发挥“维权大姐”品牌效应 提升消费维权效能[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7 俊子;整合劳模资源 放大品牌效应[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九鼎医院管理研究所 贺昊;尝试一下“大和尚”品牌效应[N];健康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茵;“阿迪入驻”值得期待 品牌效应不容忽视[N];辽源日报;2011年
10 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 夏琳;杭集放大“牙刷之都”品牌效应[N];消费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哲;高速铁路品牌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陈晨;武汉户部巷形象设计与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02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802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