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英语品牌名称汉译的顺应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5 06:36

  本文选题:英语品牌名称 + 汉译 ; 参考:《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品牌名称翻译已经成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营销和树立产品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品牌名称的翻译在语言使用方面具有其独特性,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语言转换,产品,目标消费者以及目标市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等,整个过程复杂,呈动态。维索尔伦(1999)提出的顺应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理论,但是它有着很强的阐释力。他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不断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 语言具有三种相互联系的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依据顺应理论,本文对英语品牌名称的汉译进行了研究,旨在研究顺应理论在英语品牌名称汉译中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加以使用,同时探讨不同的顺应策略如何在英语品牌名称汉译中得以运用。 本研究首先对所收集到的168个英语品牌名称的汉译进行了定性的分析研究,研究的角度涉及四个方面:即对汉语语言特点的顺应,对产品特点的顺应,对目标消费者的顺应,以及对目标市场社会的顺应。分析表明在所收集到的168个语料中,155个英语品牌名称的汉语译名对语言语境(汉语),以及交际语境(诸如产品等客观现实,消费者以及社会)都有着典型的顺应。同时,为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作者利用统计的方法对这155个英语品牌名称的汉语译名作了定量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产品的顺应趋势。结果发现由于不同产品类型的特性,目标消费者以及目标市场存在差异,其品牌名称的汉译相应采取了不同的顺应策略,以此作为该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和品牌树立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155个品牌中的每一个英语品牌名称的汉译都做了更进一步顺应分析,统计表明每一个品牌名称的翻译都需要至少考虑对一个因素或者多个因素进行顺应。这也证明了品牌名称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不同层面的多种顺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品牌名称汉译中,顺应策略运用普遍;不同产品类型的品牌名称翻译需要运用不同的顺应策略,顺应的因素也各自不同,呈动态的状态。在英语品牌名称汉译时,运用顺应策略会提升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品牌名称的巨大功效。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spee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keting and establishing product br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s unique in language use and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many factors, such as language conversion, products, target consumers and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of target market. The whole process is complex and dynamic.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s a new theory, but it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He believes that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 i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language is constantly making choices. Language has three inte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variability, negotiation and adaptability.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brand names into Chinese, with a view to studying whether the adaptation theory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brand names.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how different adaptation strategies can be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brand names into Chinese. In this study, first of all,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168 English brand name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has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aspects: adaptation to Chines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target consumers. And to the target market society's adaptat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155 English brand names have typical adaptations to linguistic context (Chinese language context) and communicative context (such as product objective reality, consumer and society) out of 168 language data collected.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make a more in-depth study, the author makes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155 English brand names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summarizes the trend of adapt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roduct types and different target consumers and target market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adopts different adaptation strategies. As this kind of products in the Chinese market marketing and brand-building strategy.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makes a further adaptation analysis of each of the 155 brands. Statistics show that each brand name translation needs to consider at least one factor or more factors. This also pro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s a dynamic process, which requires different levels of adapt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adaptation strategies are widely used in English brand name translation, and that brand name translation of different product types requires different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factors of adaptation are different and dynamic.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brand names, the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strategy will enhance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brands in the Chinese market, thus realizing the great effect of brand name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风华;;汉译形式否定而意义肯定的句子列举[J];青海教育;2008年11期

2 达应庾;《古兰经》的“神”与“安拉”的翻译异同探讨[J];中国穆斯林;1983年01期

3 天衣;汉译人名地名的种种问题[J];中国翻译;1994年01期

4 于威;日语汉译的几种特殊现象[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黄海;谈谈英汉重复语词的翻译[J];中等医学教育;1998年10期

6 黄丽丽;浅谈倍数增减的英汉互译[J];江西通信科技;1999年03期

7 袁晓宁;;几个英文句式的理解及其汉译值得商榷[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8 ;汉译英时事政经词语选登[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9 ;汉译英时事政经词语选登[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10 涂和平;英语否定式及其汉译[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华英;;《俄汉词典》汉译辨正[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2 刘锋;;试论汉译苗的直译与意译问题[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左戈番;;早期佛教汉译——论安世高的翻译(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Paul Harrison;;重嵌钻石——关于鸠摩罗什汉译《金光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几点思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吴启金;;国外汽车文化汉译随笔[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伍碧鸽;;英汉定语的语用差异与汉译对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傅敬民;;英语特殊隐喻研究及其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董庆煊;;新疆近代银币[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9 代迅;;汉译西方文论探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士林;;彝文vyxtu(vuxtu)与楚语“於菟”——彝经考释之一[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尔蔚(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胡企林(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五十六年“汉译”事[N];光明日报;2005年

2 农村发展所 王利文;关于“Ecological Footprint”的汉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吴平;《杂阿含经》的汉译与流传[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元尚;第三次汉译学著浪潮的世纪意义[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张继民;让汉译外国地名规范化[N];中国测绘报;2004年

6 商务印书馆译作室主任,编审 陈小文;“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数代学人铸就的辉煌[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田 夫;尚黑崇虎民族的史诗[N];西部时报;2005年

8 叶隽;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刘晓丽;举足轻重的“汉译文学”[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余庆;P-STAMPS汉译之我见[N];中国邮政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东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郭迎春;《涅i镁返暮阂爰澳鵬眯叛鲅芯縖D];四川大学;2005年

4 温年芳;系统中的戏剧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斯塔;本体、方法、境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杨晓静;歌曲翻译三符变化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达默迪纳;老庄著作和巴利语佛经若干词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娜;英语品牌名称汉译的顺应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苏岩;比较分析Moment in Peking中的THAT及其汉译的指示用法[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周轶;英语隐喻及其汉译[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萍;《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汉译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翔;英语头韵汉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鑫;目的论视阈下英语金融语篇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莲生;论归化策略在政经文体汉译中的运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蕾;英语AS…AS…同等比较结构的研究及其汉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9 刘洋;文化的碰撞与适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姚丽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看英文歌曲的汉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1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981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6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