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高介入度产品品牌原产地识别准确度研究——以中国市场电视机品牌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0 05:59

  本文选题:原产地 + 品牌原产地识别准确度 ; 参考:《系统管理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在近期有关原产地的国际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消费者不清楚产品或品牌的原产地,甚至有人认为全世界都如此。针对此提出质疑,在中国以电视机为产品对象进行了品牌原产地识别准确度(BORA)的测量,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影响品牌原产地识别准确度的因素——购买经验。因此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城市消费者对高介入度产品的品牌原产地识别准确度(BORA高)比较高,BORA高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男性消费者的BORA高比女性消费者更高;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与其外国品牌的BORA高呈负相关;消费者的购买经历与其中国品牌的BORA高呈正相关关系;消费者的国际经历与其中国品牌的BORA高不相关;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收入分别与其国际经历呈正相关关系,而消费者的年龄与其国际经历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论对于国际营销学者关于全世界消费者都不清楚品牌原产地的观点提出质疑,建立了一个消费者对于BORA高的认知模型。
[Abstract]:In rec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origin,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consumers do not know the origin of products or brands, and some even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case around the world. In response to this question, the measurement of brand origin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is carried out in China with TV sets as the object of product identification. A new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accuracy of brand origin identification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purchasing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accuracy of brand origin identification among Chinese urban consume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ra) the higher BORA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ducational level, the higher BORA of male consume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consumers; The ethnocentrism of consumer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igh BORA of foreign brands, the purchasing experience of consumer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igh BORA of Chinese brands,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consumers i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BORA of Chinese brands.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economic income of consumer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while the age of consumer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challenges the view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cholars that consumers all over the world do not know the origin of the brand, and establishes a model of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Bora.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GL04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09YJC630074)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基金课题(WN0922015)
【分类号】:F426.6;F273.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海忠,赵平;品牌原产地效应及其市场策略建议——基于欧、美、日、中四地品牌形象调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2 朱凌,王盛,陆雄文;中国城市消费者的中外品牌偏好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3 袁胜军;符国群;;原产地形象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启示[J];软科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月红;;原产地效应: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一种解释[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陈辉辉;李铃湘;于扬;;我国开发区形象比较及购买意愿研究——以浦东开发区和滨海新区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9期

3 靳明;周亮亮;;绿色农产品原产地效应与品牌策略初探[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赵占波;何志毅;;中国消费者中外品牌偏好及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9年04期

5 王海忠;;中国消费者品牌知识结构图及其营销管理内涵[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12期

6 许基南;李建军;;基于消费者感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结构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7期

7 李永强,陈锟;原产地效应及其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8 杨晓光;中国品牌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9 柳强;唐守廉;;地理标志的品牌风险博弈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02期

10 丘永梅;黄合水;;品牌形象及其比较研究回顾[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海忠;魏玉杰;王颖晖;;消费行为中的民族中心倾向与民族淡漠心态[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金明;赵俊;;城市品牌定位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凌;消费者暂时性抵制外国产品行为的动因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成荣敏;区域形象对其特色产品购买行为作用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宛天巍;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4 何孝德;轿车品牌形象的因素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牛永革;地理品牌特征及其形象的关联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连森;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及其来源的衡量与判别[D];山东大学;2007年

7 常河山;消费者品牌决策及决策策略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耿佩民;服务企业品牌的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寒;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施继元;都市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消费者空调品牌偏好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党元波;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涛;必胜客在中国的营销战略制定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金宝玉;浙江房地产企业品牌溢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刘继德;原产地形象对感知服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陈美;中国市场男装品牌溢价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雷悦;品牌偏好形成机理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8 胡颖琳;国家认同对消费者本土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絮;国家形象与消费者品牌态度评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洋;参照群体影响下的奢侈品牌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敏,茹华杰;“崇洋”消费的原因分析[J];商业研究;1998年06期

2 张驰,叶莎;中国手机市场消费特征与企业营销战略[J];商业研究;2002年17期

3 王海忠;国际市场产品来源地形象及其规避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4 王海忠,赵平;品牌原产地效应及其市场策略建议——基于欧、美、日、中四地品牌形象调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5 吴坚;符国群;;品牌来源国和产品制造国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年05期

6 王海忠;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中国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04期

7 刘东勋;彩电业市场的竞争博弈与产业整合[J];南开学报;2002年02期

8 张永安,黎小林;中外品牌竞争分析[J];南方经济;1998年05期

9 张雪峰;洗发水市场细分与定位策略探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2年01期

10 ;零点调查:中国市民对国贷与洋贷的消费选择模式[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2002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2002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a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