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品牌农业成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其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brand agriculture, and taking the dimension of effective expansion of scale and sustainable profitability as the dimen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indexes to characterize the growth of modern brand agriculture: the growth rate of sales income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number of employed farmers. The growth rate of net profit and the income of employed farm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index of modern brand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ac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growth of brand agriculture. The growth system of modern brand agriculture is divided into scale growth subsystem, benefit growth subsystem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ub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dynamic model framework of modern brand agricultural growth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ship, mechanism and causality feedback betwee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modern brand agriculture are deeply reveale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modern brand agriculture.
【作者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品牌农业成长性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编号:09BJY065)
【分类号】:F323.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宋建彪;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J];华南金融研究;2004年03期
2 卢俊义;陈忠卫;;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式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年02期
3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谷燕;;关于公司成长性研究的综述[J];价值工程;2009年12期
5 王中;卢昆;;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基本内涵及其经验启示——以平度“马家沟芹菜”品牌培育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12期
6 沈鹏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05期
7 徐明;;强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07期
8 徐彦;赵凯;于小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长性评价的理论探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分析[J];乡镇经济;2008年02期
9 曾江洪;崔晓云;俞岩;;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旭中;;劳动力价值理论与中国劳动收入分配公正:一个多层视角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伍旭中;;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4 张磊;;加强和创新农民培训工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5 张士胜;郑玉艳;洪登华;陶学明;;浅议乡村传统园艺产品的保护和传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6 运迪;;论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方政;刘鹏凌;邹能锋;;试析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实现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印银银;刘传华;;新时期安徽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冯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10 刘薇,侯军岐,张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推广现状调查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荆浩;赵希男;;改进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在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斌;;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对策选择[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袁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发生节点与制度因素[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汤尚颖;李泽红;;论建立消费型农副产品供给机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刘学著;梁贤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刘茂松;;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路径——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与战略[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晖;陈漫涛;;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寻查与反思——来自湖南五市六乡十二村的调查[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郎秀云;;现代农业:美国模式和中国道路[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占国;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向佳玲;武汉市农民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张侃;不同类型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钱静芳;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柳;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及其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维薇;已建池农户沼气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周萤;家庭结构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璐,胡江娴;企业成长性分析与评价[J];商业研究;2005年07期
2 周伟贤;范小清;;基于要素差异的企业成长性判断[J];财经科学;2008年05期
3 叶长卫;王雅鹏;;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4 吕长江;金超;陈英;;财务杠杆对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5 符林;刘轶芳;迟国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判定方法与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6 陈晓红,彭佳,吴小瑾;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7 王琦;封彦;;考虑信用风险的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5期
8 李定珍;唐红涛;杨t,
本文编号:2493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249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