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14:34
佛像玉雕技艺是中国传统玉雕技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纷繁的玉雕品类中,佛像玉雕匠人们在雕琢佛像的过程中完成了佛宗庄严与慈祥平和的统一,可以说佛像玉雕技艺既是玉雕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又体现出了佛教文化自中国化以来逐渐融入中华本土文化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与众不同的玉雕题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佛像玉雕这一非遗传统技艺又获得了新的关注热度,因而本文从佛像玉雕技艺这一具有研究价值的技艺本身开始,对其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整理出完善且具有价值的资料,提出当代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新思路,并分析研究了在当今市场环境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传承与保护具有市场价值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也为其它同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建议。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川麻浩崖墓上的犍陀罗像②
第一章传统佛像玉雕技艺概况7不再类似于西方人,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就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开始,虽然云冈石窟早期雕琢的佛像衣物仍为古印度风格的通肩袈裟,且保留有一些犍陀罗风格的艺术手法,佛像的面部特征仍部分保留有西方人种特征,但从细节上看蕴藏于造像整体的总体感官开始是中国式的,存在与前朝不一样的崭新的形态面貌。“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北魏初创时期因受云冈的影响,所造之像均带有云冈同期流行的犍陀罗艺术风格;迁洛之后的太和末年及宣武和孝明时期,因受汉化改制浪潮的波及和南朝士族文化的影响,佛教造像都带有一种面相清秀、颈项修长、体态瘦削、风度清羸的特征,这种‘秀骨清像’式的佛像被称之为‘中原风格’,也被称为龙门造像风格。”①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受到魏晋文化“升仙思想”影响,多具有“秀骨清像”的特征,佛像在面目特征上一改之前的方圆形象,变为了眉目间具有淡然气息的略显消瘦的形象,符合当时代的人文审美,给信众以更为贴切,更为世俗的感受。(见图2)图2.北魏太和元年释迦牟尼坐像②三、融合期·结合时代风格审美而形成的隋唐佛教造像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内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到达顶峰,且佛教造像进一步地完成了它的汉化过程。上层统治者的佛教信仰推动了佛教的快速发①刘洵,李晓霞.龙门石窟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洛阳考古,2018(02):52-57.②北魏太和元年释迦牟尼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不详,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笠逊?鲜贝?竺溃?可以说是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和原型来想象出佛的样子,并进行佛教造像的雕琢。唐时期佛教造像面部丰满,大耳下垂,神情面相慈祥,整体身材比例均匀,结构符合人体,体态丰腴,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且造像形态舒展,庄重却不失动感(见图3)。这一造像特征符合唐人审美“以丰腴为美”的特点,以上都体现出佛教造像逐渐世俗化的特征,在保持佛本身的法相庄严的前提下,添加了许多世俗化元素,使得佛的形象与人更为贴合,又在人之上,提升了唐代民众对于佛文化的接受程度,客观上促进了唐代佛教的广泛传播发展。图3.唐代石雕菩萨立像①四、宋理学对佛教造像的影响宋代理学的兴起,也对佛教造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北宋早年强大的中央集权压力迫使佛教进一步迎合北宋统治者所奉行的儒学理念,进而形成了新一轮的融合与世俗化的过程,这一时期佛教显现出更为平民化的特征,且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相互融合的趋势(见图4)。宋代佛教艺术精品之作是大足石刻,从造像的本身到其内容均具有强烈的中国化特征。宋代之后的佛像,总体而言,以清代的工艺水平最为高超,面像饱满,额头较宽,脸型方圆丰颐。服饰多为汉式大裙。在创作技法上深受明代造像的影响,造型上端庄匀称,比例适合,注重写实技法的表现。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准。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佛教造像表现手法及造型日趋世俗化,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①唐石灰石雕菩萨立像,作者不详,图源苏富比纽约亚洲艺术周新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玉雕艺术与玉雕文创产品的应用研究[J]. 王富康. 大众文艺. 2020(04)
[2]从艺术性角度探析《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的价值[J]. 王铭颖,张小冲. 出版广角. 2020(01)
[3]基于现代雕塑语言视角下的玉雕创作发展思考[J]. 王珂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6)
[4]手中有玉气自华 谈玉雕手把件[J]. 林国华. 上海工艺美术. 2019(04)
[5]惠安玉雕文创园J雕艺工作室设计[J]. 尹培如. 世界建筑导报. 2019(06)
[6]正说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J]. 张玉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2)
[7]玉雕设计中的光影表现研究——以黑白玛瑙为例[J]. 王海涛,陈义. 美与时代(上). 2019(11)
[8]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 郑天皓. 人文天下. 2019(18)
[9]浅析玉媒介在当代玉雕作品中的观念传达[J]. 翁振伟. 美术教育研究. 2018(22)
[10]大英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之我见[J]. 刘钊. 收藏家. 2018(11)
硕士论文
[1]非遗保护视角下长江玉雕刻技艺生成研究[D]. 程雪英.四川美术学院 2017
[2]“非遗”视角下苏州玉雕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D]. 裴海.安徽大学 2017
[3]苏州玉雕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徐敏.苏州科技大学 2017
[4]浅谈佛教类题材的翡翠设计创新尝试[D]. 袁飞.云南艺术学院 2016
[5]唐代关中地区汉白玉佛教石雕艺术研究[D]. 高雨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6]汉地佛教造像服饰样式及源流研究[D]. 陈彤.长春工业大学 2016
[7]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D]. 余聪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41927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川麻浩崖墓上的犍陀罗像②
第一章传统佛像玉雕技艺概况7不再类似于西方人,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就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开始,虽然云冈石窟早期雕琢的佛像衣物仍为古印度风格的通肩袈裟,且保留有一些犍陀罗风格的艺术手法,佛像的面部特征仍部分保留有西方人种特征,但从细节上看蕴藏于造像整体的总体感官开始是中国式的,存在与前朝不一样的崭新的形态面貌。“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北魏初创时期因受云冈的影响,所造之像均带有云冈同期流行的犍陀罗艺术风格;迁洛之后的太和末年及宣武和孝明时期,因受汉化改制浪潮的波及和南朝士族文化的影响,佛教造像都带有一种面相清秀、颈项修长、体态瘦削、风度清羸的特征,这种‘秀骨清像’式的佛像被称之为‘中原风格’,也被称为龙门造像风格。”①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受到魏晋文化“升仙思想”影响,多具有“秀骨清像”的特征,佛像在面目特征上一改之前的方圆形象,变为了眉目间具有淡然气息的略显消瘦的形象,符合当时代的人文审美,给信众以更为贴切,更为世俗的感受。(见图2)图2.北魏太和元年释迦牟尼坐像②三、融合期·结合时代风格审美而形成的隋唐佛教造像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内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到达顶峰,且佛教造像进一步地完成了它的汉化过程。上层统治者的佛教信仰推动了佛教的快速发①刘洵,李晓霞.龙门石窟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洛阳考古,2018(02):52-57.②北魏太和元年释迦牟尼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不详,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笠逊?鲜贝?竺溃?可以说是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和原型来想象出佛的样子,并进行佛教造像的雕琢。唐时期佛教造像面部丰满,大耳下垂,神情面相慈祥,整体身材比例均匀,结构符合人体,体态丰腴,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且造像形态舒展,庄重却不失动感(见图3)。这一造像特征符合唐人审美“以丰腴为美”的特点,以上都体现出佛教造像逐渐世俗化的特征,在保持佛本身的法相庄严的前提下,添加了许多世俗化元素,使得佛的形象与人更为贴合,又在人之上,提升了唐代民众对于佛文化的接受程度,客观上促进了唐代佛教的广泛传播发展。图3.唐代石雕菩萨立像①四、宋理学对佛教造像的影响宋代理学的兴起,也对佛教造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北宋早年强大的中央集权压力迫使佛教进一步迎合北宋统治者所奉行的儒学理念,进而形成了新一轮的融合与世俗化的过程,这一时期佛教显现出更为平民化的特征,且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相互融合的趋势(见图4)。宋代佛教艺术精品之作是大足石刻,从造像的本身到其内容均具有强烈的中国化特征。宋代之后的佛像,总体而言,以清代的工艺水平最为高超,面像饱满,额头较宽,脸型方圆丰颐。服饰多为汉式大裙。在创作技法上深受明代造像的影响,造型上端庄匀称,比例适合,注重写实技法的表现。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准。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佛教造像表现手法及造型日趋世俗化,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①唐石灰石雕菩萨立像,作者不详,图源苏富比纽约亚洲艺术周新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玉雕艺术与玉雕文创产品的应用研究[J]. 王富康. 大众文艺. 2020(04)
[2]从艺术性角度探析《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的价值[J]. 王铭颖,张小冲. 出版广角. 2020(01)
[3]基于现代雕塑语言视角下的玉雕创作发展思考[J]. 王珂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6)
[4]手中有玉气自华 谈玉雕手把件[J]. 林国华. 上海工艺美术. 2019(04)
[5]惠安玉雕文创园J雕艺工作室设计[J]. 尹培如. 世界建筑导报. 2019(06)
[6]正说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J]. 张玉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2)
[7]玉雕设计中的光影表现研究——以黑白玛瑙为例[J]. 王海涛,陈义. 美与时代(上). 2019(11)
[8]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 郑天皓. 人文天下. 2019(18)
[9]浅析玉媒介在当代玉雕作品中的观念传达[J]. 翁振伟. 美术教育研究. 2018(22)
[10]大英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之我见[J]. 刘钊. 收藏家. 2018(11)
硕士论文
[1]非遗保护视角下长江玉雕刻技艺生成研究[D]. 程雪英.四川美术学院 2017
[2]“非遗”视角下苏州玉雕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D]. 裴海.安徽大学 2017
[3]苏州玉雕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徐敏.苏州科技大学 2017
[4]浅谈佛教类题材的翡翠设计创新尝试[D]. 袁飞.云南艺术学院 2016
[5]唐代关中地区汉白玉佛教石雕艺术研究[D]. 高雨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6]汉地佛教造像服饰样式及源流研究[D]. 陈彤.长春工业大学 2016
[7]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D]. 余聪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41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344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