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
发布时间:2017-10-07 06:10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上海国际艺术节 艺术节事 情感结构 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主要的探讨对象,尝试分析大型公众艺术节事,特别是艺术节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的公益性活动的举办和传播在城市“情感结构”和城市文化中产生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活动内容、传播效果等文本资料整理和实地调研,运用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并结合大众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中的情感结构知识等,分析大型公众艺术节事对所在城市的情感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艺术和传统的商品、信息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艺术节事也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事件。当下,作为具有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性、公共性、国际性等特征也要求它兼具艺术、经济和社会职能。通过研究发现,在传播效果上,上海国际艺术节既有定位城市公共文化的品牌策略,也有推进艺术作品进入文化市场和提供艺术创作支持的策略。整体上说,一方面使得城市创新力量得以凝聚,另一方面也让城市作为文化的主体更加具有竞争力。在社会性方面,上海国际艺术节对公共空间特别是公共美育的影响力日益明显,在运营和传播手段上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打通资源。特别是对于公共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拓展,一方面提高了作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承担了对于公众的艺术教育的责任,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满足了社会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追求。特别是对青年艺术家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的关注,对艺术知识渴求与体验。通过具体剧目中对受众参与和观看各项活动的行为分析还发现,人们通过“兴趣”而不是地缘或血缘形成不同的组织,公共文化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活动所聚集起来的公众群体,往往能够因为相似的爱好或者共同的经历从而产生的独特的社群认同感。这种体验甚至逐渐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而有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群体的“情感结构”。
【关键词】:上海国际艺术节 艺术节事 情感结构 城市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4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4-19
- 第一节 城市形态演变中的文化因素与艺术节事14-17
- 第二节 上海国际艺术节:品牌历史与内容策略17-19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19-30
- 第一节 文献综述19-26
- 一、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21-23
- 二、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与城市文化23-25
- 三、国内外对艺术节事议题的研究25-26
- 第二节 研究问题26-30
- 一、上海国际艺术节:媒介身份的公共性与城市大众文化27-28
- 二、艺术节事:文化与商业的双重属性28-29
- 三、城市“情感结构”中的文化的流动性与群体认同29-30
- 第三章 内容分析:艺术节主题内容及其变更30-38
- 第一节 内容变化:艺术节事主题与当下社会实践的关系30-33
- 一、2014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传播媒介构成31-32
- 二、2014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传播效果研究32-33
- 第二节 艺术节事成为的城市公共文化景观33-36
- 一、文化场所与文化符号构成的城市景观34-35
- 二、受众对艺术节的认知与认同35-36
- 第三节、艺术节事本身的景观意义36-38
- 第四章 传播视野中公共空间:艺术节的景观塑造与投射作用38-45
- 第一节 艺术节事的景观属性38-39
- 第二节 上海国际艺术节受众的行为态度及认知39-41
- 一、艺术节受众接触调查与认知分析39
- 二、艺术节受众类型分析39-40
- 三、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模式、效果分析40-41
- 第三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对城市公共文化的影响力41-45
- 一、城市形象与文化原创力41-42
- 二、媒介构成与辐射力42
- 三、城市情感结构、公共文化与城市形象42-45
- 第五章 研究总结45-48
- 第一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符号的存在45
- 第二节、艺术作品与传播效果45-46
- 第三节、城市艺术节事的与体验式经济46-47
- 第四节、公共艺术和公民美育与城市文化及形象的关系47-48
- 结语及研究建议48-49
- 参考文献49-50
- 附录一 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览表50-53
- 附录二 采访对象统计与采访纲要53-55
- 后记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击;叶柳;;情感结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遗产[J];新闻大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击;;情感结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遗产[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2 李文玫;车先玲;;情感结构与在地创化:客家文史行动者的叙说[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剑;韩欣欣;王欢;;我国企业员工创造性情感结构的探索及验证性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华倩;中国表演选秀类真人秀叙事策略解析[D];复旦大学;2014年
2 武海霞;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谢菁;论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D];湘潭大学;2013年
4 唐鳌;论《黑暗之心》的情感结构[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7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98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