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视阈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发表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问题研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 2013-08-07 发布:
2013年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政府层面的引导监督机制,,完善市场行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引导扶持农民创业增收,建立合理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从而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能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动力机制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依靠足够数量的人才。农村地区有优良的传统,农民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但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人居较分散,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才严重缺乏等原因,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人口过剩。农村人口的数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快,较之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闲置,待业就业人数数量巨大。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农村总人口数6.5656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48.73%,有近一半多的人在乡村。我国农村人口多,可科学文化素质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断升高,但在就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地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处在初中文化水平及其以下,尤其缺乏高层次学历及技术技能人才。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
(二)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性,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科学体系。人力资源开发处于低效状态。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其开发仍处于低级阶段。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进行的培训,很多流于形式,似乎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有的村官进行长期外出培训,回乡却没有地方安排,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尚有丢乌纱帽的风险。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流动尚未达到“自由”状态。我国农村人口流动表现出人口流动的自然规律。一方面,在农村贫困地区,那些素质低、能力差、观念保守的人,长期习惯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安贫乐道,满足于现状,自愿移民者寥寥无几。[1]加上我国户籍制度地限制,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流动少,迁移规模相对较小。
(三)农民自身观念落后,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不足。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比较注重眼前利益。一方面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外出打工工资增加,很多农民认为高等教育回报率低,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导致农村家庭孩子的低龄辍学现象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很多行业没有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文化技术水平低也能从事需要较高资质的行业,农民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阳光培训等免费培训热情度不高。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动力不足。这需要首先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人力资源开发动力机制的含义
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是贯穿于人力资源开发动力形成全过程的促进因素所构成的运行体系,是为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各种动力因素的构成,促进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因和欲望。他包括外部力量的促进与激励因素和内部力量的需求和动力因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有政府部门的指导、促进和激励,市场的引导和规范,也要有农村劳动力自身的需求和努力。
三、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
(一)构建政府层面的引导监督机制。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起着决策、管理的重要角色,应当做好政策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宣传,发挥监督作用。一是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与制度调控。农村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一项复杂工作与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政策的扶持与制度协调,形成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快速、健康、高效进行。二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和计划生育政策。文盲和因子女多而致贫,是影响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政府要通过引导、宣传和监督,促进农民优生优育,保证子女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三是大力发展初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专业化农业技术人员在农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环境,以此从整体上促进农村的发展。[2]四是完善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基本保障。此外,各级政府要转变资源观念,切实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观,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思维入手,寻求农村的发展突破口。
(二)完善市场行业的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行业人员准入制度。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本途径和基础,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和“阳光培训工程”,要把培训与促进就业挂钩。现阶段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取得文凭和相应资格证书的大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什么条件都没有的人员能够进入需要相应资质的行业工作。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行业人员准入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否则,生产安全难有保障,各种培训流于形式,而无人问津,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根本的源动力。教育是一种投资。各种教育培训应具有投资少,收益高的特点。反之,谁会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教育培训上,人力资源开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引导扶持农民创业增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源动力。没有对就业创业的扶持培育,单单为培训而培训的教育培训引不起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国家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职业培训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增收的目的。一是,在农村培育扶持规模较大和辐射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度,鼓励支持农民自己创业。无论是在龙头企业就业还是自己创业,都需要科技知识的支撑。农民一旦选择自己创业,学习科技知识的要求就会更加迫切。二是发展当地产业,农民以土地或者金钱入股成为产业发展公司的股东,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管理知识让产业发展得更好。同时政府也加强引导和宣传。教育农民要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问题。从长期实践看,一是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与就业机会是成正比关系的;二是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自主创业时更容易得到政府支持,引导他们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三是通过培训掌握了更多专业技术的人,更容易致富,促使更多的农民接受技能技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和教育,国家的各类教育和培训在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上,才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四)建立合理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创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我国城市和农村尚未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这就使农村的人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阻碍农村的人力资源幵发。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劳动力资源市民的待遇,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客观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积极发展职业中介所等机构,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调配中心,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迅速全面的汇总和分析劳务市场动态,使劳务市场得到高效有序的利用,使城乡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将农村劳务纳入国家统一就业政策内,解除原有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各种壁垒。可以要求农民劳动者取得一定的成人教育学历,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建立起竞争有序、统一幵放的城乡统一劳务市场。[3]
(五)调整产业结构以增加就业容量。结合地区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如,西北地区农民长期积累的民间工艺技术,所创造的民间艺术品与当地的民间文化紧密相连,有丰富的文化背景,为游客所喜爱。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产品,不仅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技能,还能实现增收,作用显著;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加快培养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民的职业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与培训课程,有针对、有区别的人性化教育授课,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性、综合型人才。因此,要给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经济与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推动所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参与者与带头人;优化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改革原则,合理优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确保农村土地承包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全面保障耕者的权益,为农村土地改革与农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及产后配套服务的一整套环节充分结合,形成一个产业系统,发展为更具竞争力的高效农业。
(六)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外部动力。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如河南省正在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中原经济区规划》)。所以对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将从外部要求上推动农民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更新思想观念,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
一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能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持久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农民收入还不高,能支出的教育费用十分有限,地方财政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也比较有限。而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却数量庞大。缺乏教育经费是制约当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了,就有大量的资金流入,能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工资水平,从而可以提高农民对自己以及其家人教育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从而为政府提高对教育经费的支出。二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市场引导。
(七)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好机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在于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能提供足够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的。反过来说,如果劳动力的质量水平提高了但却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么人力资源开发的初衷就无法实现。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实现的必要条件。[4]当前,随着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交通压力大、生态环境下降等问题的突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发展农村经济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无疑为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城就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低水平劳动者自觉学习科学知识和文化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动力。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监督、市场促进和农民主体功能,促进农村人力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南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移民:方法和经验[J].管理世界.2000(3):161-169.
[2]罗丽英,韩义民.浅析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7.
[3]代国文.新农村建设视阈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25.
[4]王文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2(9):129.
在线服务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视阈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3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