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本文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济新常态,从习总书记一提出就迅速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媒体热词,并且悄然渗透到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阶段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放缓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让位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根本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经济领域产生影响,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达到了劳动年龄,而户籍在农村的一个群体。虽然随着适龄的新生代陆续进入职场,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日益壮大,但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存在着技能和综合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尚且不能满足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但是他们有着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具有的新特点,如年轻化、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眼界更开阔、学习能力强、会使用社交网络等使得他们存在着被开发的可能和潜质。因此为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其教育培训的质量,以期改变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被低估的现象,满足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新常态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并且在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中,基于教育培训视角下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开发主体提供的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开发需求有相关关系,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也要求越高;政府、社会、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和自我学习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的方式,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效果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加强不同开发主体提供的教育培训的质量,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就会越好,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也会越高,也就越能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总结经济新常态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第三章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第四章设计调查问卷,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六章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具体对策建议;第七章,总结文章研究结论,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经济新生态 新生代农民工 人力资源开发 教育培训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F24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4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
- 三、研究方法10-11
- 四、研究思路11-13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13-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0
- 一、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理论研究14-15
-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15-18
-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18-19
- 四、研究评述19-20
- 第三章 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基于教育培训视角20-27
- 一、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20-22
- 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2-24
- 三、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4-27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研究假设27-33
- 一、测量指标与问卷的设计27-29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29-31
-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31-33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3-51
-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33-38
- 二、信度分析38-39
- 三、效度分析39-42
- 四、相关性分析42-43
- 五、回归性分析43-51
- 第六章 对策建议51-56
- 一、政府层面51-52
- (一) 加强对新生代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51
- (二) 强化政府责任,提供制度保障51-52
- (三) 提高教育公平性,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开发的财政支出52
- 二、社会层面52-53
- (一) 加强职业学校职业性教育培训的针对性52-53
- (二) 引进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环境53
- 三、企业层面53-54
- (一) 提高对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视53
- (二) 完善工会组织,保护新生代受教育培训的权利53-54
- 四、个体层面54-56
- (一) 转变观念,增强主体意识54
- (二) 加强学习,不断提升54-5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56-59
- 一、总结与反思56-57
- 二、研究的局限性57-58
- 三、未来研究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4
- 附录64-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4期
2 傅晨;谢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刍议[J];南方农村;2006年02期
3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年02期
4 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年09期
5 陆海华;;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11期
6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2007年03期
7 肖影玲;;和谐社会建设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4期
8 邓集林;宗志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困境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8期
9 于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朱丹华;曾丹凤;;坚持以人为本 关爱新生代农民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出炉 七成农民工感觉孤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庆环;新生代农民工: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刃;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困扰要“对症下药”[N];工人日报;2007年
4 邓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不容小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李亚杰邋刘娟 葛素表;新生代农民工新“望子成龙”:盼子女当博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李亚杰邋刘娟;新生代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记者 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N];工人日报;2008年
8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权;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志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陈云川;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4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8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9 肖红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10 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09年
2 黄小亮;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德宝;新生代农民工角色困境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7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