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山东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节能减排途径与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10:44

  本文关键词:山东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节能减排途径与效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工业园区 产业共生 指标体系 节能减排 效益分析


【摘要】: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二,已成为能源进口大国,但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伴随能源的消耗,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也越来越重。节能减排迫在眉睫,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对于政策法规、再生资源以及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等方面。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尤其是产业共生的发展,是实施节能减排有效措施。生态工业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3R”为原则,以物质高效循环和能量梯级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自2000年以来,生态工业园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且对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十一五”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0%,节能约6.30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0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产业共生模式是生态工业园区实施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也形成了典型的产业共生模式,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的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在内的闭合共生网络,山东鲁北化工基团的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热电联产三条绿色产业链。学者们对于产业共生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能效果分析、碳减排分析、废水减排分析以及环境效益分析,产业共生模式对节能减排效益的量化分析较少。缺乏产业共生的节能强度分析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的减排效果分析。对于产业共生的节能减排的量化评价较少,且缺乏一个简便适用的评价体系,以便于对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共生模式的构建,从理论和实践中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本文研究建立了包括节能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在内的量化评价产业共生节能减排效果的指标体系,节能指标包括产业共节能量、产业共生节能指数、产业共生节能贡献率、产业共生节能率、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削减率;经济指标包括产业共生模式投入产出比、产业共生静态投资回收期、产业共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环境指标包括碳减排量和减排率、二氧化硫减排量和减排率、氮氧化物减排量和减排率、粉尘减排量和粉尘减排率。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经济开发区内,现有13家重点企业,涉及热电、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碳素加工、烧碱、电石、PVC、味精等行业,形成了“热电联产、铝电联营、铝深加工、化工配套”的产业共生体系。本文以山东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为案例,跟踪调查了工业园区2008-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该生态工业园区通过产业共生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并对其进行了能减排效果的量化分析。文章就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构建现状,研究提出了三种产业共生节能减排途径,即i)工业过程之间的高温物料携能的利用;ⅱ)不同工序之间余热和蒸汽的回收;ⅲ)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共生节能,以上三种产业共生模式为生态工业园区带来了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经过核算,以上三种产业共生途径为信发生态工业园区带来的年节能量为46.51万吨标煤,占总能耗12.42%,产业共生节能指数为0.33,综合节能指数为0.94,接近发达国家的节能指数,产业共生引起的节能减排占比为34.60%,说明构建产业共生模式是实现生态工业园区节能的有效途径。构建信发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共生模式需要的资金投入是1.89亿元,投入产出比值为406.20元/吨标煤,小于煤的价格,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7.99亿元、140.96%,且平均回收期为8.5个月,说明产业共生模式有资金投入少、回报率大、资金回笼快等特点。产业共生模式实现减少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量分别为73.13万吨、7674.15吨、7255.56吨和4464.96吨,削减率分别为5.28%、7.87%、28.57%和57.81%,减排效果十分明显。基于产业共生模式对于生态工业园区节能减排的贡献,结合信发生态工业园区构建产业共生模式的经验,论文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节能减排以及构建产业共生模式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 产业共生 指标体系 节能减排 效益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X321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第1章 绪论14-33
  • 1.1 选题背景14-21
  • 1.1.1 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要求14-16
  • 1.1.2 我国节能减排的研究工作进展16-18
  • 1.1.3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及节能减排概况18-19
  • 1.1.4 信发生态工业园区面临的压力19-21
  • 1.2 文献综述21-29
  • 1.2.1 产业共生的概念和模式21-23
  • 1.2.2 产业共生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23-24
  • 1.2.3 产业共生的节能减排分析24-26
  • 1.2.4 节能减排效果分析方法26-29
  • 1.3 选题意义29-30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30-31
  • 1.4.1 研究内容30-31
  • 1.4.2 创新点31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1-33
  • 1.5.1 研究方法31-32
  • 1.5.2 技术路线32-33
  • 第2章 园区产业共生节能效益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33-42
  • 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33-34
  • 2.1.1 指标的筛选方法33
  • 2.1.2 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33-34
  • 2.2 指标定义和计算34-42
  • 2.2.1 节能指标34-37
  • 2.2.2 经济指标37-39
  • 2.2.3 环境指标39-42
  • 第3章 山东信发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现状调查与分析42-50
  • 3.1 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介绍42-43
  • 3.2 系统边界定义43-44
  • 3.3 数据收集44
  • 3.3.1 调查方法44
  • 3.3.2 调查内容44
  • 3.4 调查结果44-50
  • 3.4.1 信发生态工业园区能量流分析44-45
  • 3.4.2 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模式分析45-50
  • 第4章 山东信发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节能减排绩效评价50-59
  • 4.1 园区产业共生节能指标50-53
  • 4.1.1 产业共生节能指数和节能贡献率50-51
  • 4.1.2 产业共生节能率51
  • 4.1.3 园区单位工业总值能耗削减率51
  • 4.1.4 节能指标讨论51-53
  • 4.2 园区产业共生经济性指标及讨论53-55
  • 4.3 园区产业共生环境指标55-57
  • 4.3.1 碳减排量以及减排率55-56
  • 4.3.2 二氧化硫减排量以及减排率56
  • 4.3.3 氮氧化物减排量以及减排率56
  • 4.3.4 粉尘减排量以及减排率56
  • 4.3.5 环境指标讨论56-57
  • 4.4 建议57-59
  • 4.4.1 生态工业园区节能减排的建议57-58
  • 4.4.2 生态工业园建设产业共生模式的建议58-59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5.1 结论59-60
  • 5.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71
  • 附件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宁;邓华;乔琦;;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的调研报告[J];环境保护;2005年12期

2 程开元;;我国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J];环境教育;2006年08期

3 ;我国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年08期

4 ;生态工业园区[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33期

5 孙扬平;张杰;;区域环评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02期

6 张丽华;杜勇;魏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与措施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郁晶;;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年03期

8 柯文仲;;我国首个区域性生态工业园区落户南海[J];环境;2001年12期

9 李兵;双灯生态工业园区总体建设规划通过论证[J];中华纸业;2003年10期

10 刘景洋,段宁,乔琦;生态工业园区功能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立泉;逯飞;;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缔造和谐发展的开发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包丽艳;吴兵;梁冬梅;刘艳君;;海山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姜文英;何德文;柴立元;欧阳丽伟;;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陈光;张颖;;浅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李佳;赵倩;;浅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刘继莉;;浅谈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张威;王梅;;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刘景洋;乔琦;;生态工业园区行业关联度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9 傅煌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践及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陈洋;;柳州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刍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磊;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实践[N];中国建设报;2002年

2 记者  步雪琳 马若飞;我国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汪震宇 本报实习生 李楠;政府部门和园区都期待[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费杨生;生态工业园区标准9月实行[N];中国证券报;2006年

5 记者 郄建荣;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N];法制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永锋;我国有了生态工业园区标准[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记者 王玲;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出台[N];经济日报;2006年

8 记者  李禾;三项标准规范生态工业园区建设[N];科技日报;2006年

9 钟新平;生态工业园区有“新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康永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功能完善[N];张掖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吴松毅;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罗柳红;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雷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瑞贤;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童莉;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设计及其系统稳定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7 赵愈;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秦荪涛;生态工业园系统的演化与调控[D];河海大学;2007年

9 甘永辉;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逊;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征豪;七台河煤炭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丁m:龙;攀枝花市仁和区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文锋;山东信发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节能减排途径与效果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5 周凤娇;生态位视角下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优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芳;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立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郝文海;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邢继荣;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袁英学;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现状分析与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李源;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05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05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5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