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配套能力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产业配套能力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贡献
【摘要】: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产业集聚,特别是产业配套能力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由于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使制造业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与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差不多,这说明产业配套能力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不过,随着中国进入新的经济增长阶段,企业数量和规模增长的速度放缓,产业配套能力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将呈现下降的趋势。今后一方面需要通过改善产业布局,引导企业按照上下游关系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配套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研发,提高创新能力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关键词】: 经济集聚 产业配套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出口双重集聚的测度、形成机制及效应研究”(13YJC7900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中长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对策”(71173058/G03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12&ZD097)
【分类号】:F121.3;F425;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节能环保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产品传统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丧失的担忧。但也有学者认为,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具有经济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等特点,这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2 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3 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玲;王雪梅;田明华;;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党琳静;;基于VAR模型的RCA与中国自主创新的经验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刘海洋;孔祥贞;;异质性生产率、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4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5 李姝;刘殿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6 施炳展;;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基于配对倍差法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5期
7 陈海声;曹梁斌;;R&D投入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年15期
8 姚耀军;;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进步——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0年04期
9 汤二子;王瑞东;王纪敖;于长宏;;中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实证研究——对制造业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中学效应的分析[J];西部论坛;2011年05期
10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2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3 黄先海,石东楠;对外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4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年S1期
5 张晓旭;冯宗宪;;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6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7 刘巳洋;路江涌;陶志刚;;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8 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9 陈涛涛;陈娇;;行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10 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华;贺建风;;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瓶颈——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08期
2 韩书成;李晶;;产业转移提升本土企业产业配套能力的机理研究——以武汉承接制造业转移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31期
3 况伟大;;中国开发区成败的决定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12期
4 陈鲁;;广西民营经济产业配套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5 孙继琼;徐鹏;;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及劣势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27期
6 万莲花;;江西产业配套能力问题的探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7期
7 白小明;;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07期
8 许正松;万青;;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滞缓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4期
9 郑重;山东求解产业配套能力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43期
10 梁双陆,张士功;云南省产业配套能力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峰;;从产业配套能力来看医疗器械产业的竞争力[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汤晓莉;苗长虹;尚文英;艾少伟;;河南省产业配套能力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杨先明;袁帆;;为什么FDI没有西进——从产业层面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启波;;略论WTO与深台经贸关系的发展[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朱斌;;海峡经济区光电子产业对接“先行先试区”建设研究——以闽台TFT-LCD产业为例[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6 钟育武;;理性承接产业转移[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冯柏维;黎建成;;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周彩红;;基于协整与脉冲响应函数的FDI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制造业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丽娜;;山东对外开放30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10 刁绍长;;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天;“歌王”核心竞争力无人能仿[N];深圳商报;2006年
2 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增强重点产业配套能力壮大优势产业集群[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记者 葛传东;王珉会见香港客人[N];辽宁日报;2010年
4 虹红 卓思;天津汽车产业配套能力大增[N];中国交通报;2004年
5 本报通讯员 唐水唐 李愿;s亭:正在崛起的“工业新区”[N];三峡日报;2009年
6 省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王娟;产业配套能力是重要条件[N];四川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佩颖;产业配套也会引来大企业[N];中国企业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松战 实习生 王婧;提升洛阳硅光伏产业配套能力[N];洛阳日报;2009年
9 记者 赵歧阳 通讯员 肖友文 实习生 黄晓玉;柳州加强产业配套引来百“鸟”筑“巢”[N];广西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玉雷;城市发展应重视提升产业配套能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邦勤;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郭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庆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韩艳红;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姜霞;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计永超;产业转移要素分析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姜琪;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演变与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克刚;提升县级政府竞争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彭范;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的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周洋全;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4 张皓宇;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倪嘉;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6 孙殿丽;吉林省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承接能力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7 郁世怡;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宫丹丹;基于企业迁移理论的资源富集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9 黄煦;安徽各地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10 李轶琼;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4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1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