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2009年汽车产量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然而,从产业分布角度看,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仍比较分散,集聚程度较低,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为此,有必要在系统梳理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改革开放以来空间分布演变基础上,对汽车制造业主要行业空间分布状况及演变展开细致分析和研究。本文利用ArcGIS软件描绘1992、1997、2002、2007、2012年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测算各省汽车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和排名,阐述汽车制造业分布的各省区的变化。同时,计算东、中、西三大区域汽车制造业的产值比重,阐明汽车制造业的主要分布区域。最后,利用区位基尼系数总结分析1992-2012年汽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分析表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呈阶段性特征。1992年以来经历了“波动性集聚—分散—集聚”的演变过程,整体向东部地区集聚。汽车制造业的各主要行业之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各行业来看,整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快速集聚—波动分散—快速分散—平稳集聚”的演变过程;改装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聚—分散—快速集聚—分散”的演变过程;摩托车制造业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波动分散—集聚—分散”的空间分布演变过程;车用发动机制造业经历了“集聚—分散—波动集聚”的空间分布演变过程;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聚—波动分散—集聚”的演变过程。除改装汽车外,,其他行业均逐渐向东部地区集聚。另外,通过对整车制造业与零配件制造业、车用发动机制造业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整车制造业与零配件制造业的产业协同程度逐渐提高,而整车制造业与车用发动机制造业的产业协同程度极差,同时各省区的整车制造业和零配件制造业、车用发动机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绝大多数是不同步的,致使部分省区整车制造业与零配件制造业、车用发动机制造业协同集聚效应较差。 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政策性因素,交通便捷性、历史性因素、产业关联程度、人才科技因素。尽管政策性因素对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影响很大,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 空间分布 集聚 分散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47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言11-14
- (一)研究意义11
- (二)相关文献综述11-13
- (三)论文结构13-14
- 一、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14-19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6
- 1. 汽车制造业的定义14-15
- 2. 产业布局与产业分布15
- 3. 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15-16
- (二) 产业分布的基础理论16-19
- 1. 传统分工理论16
- 2.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6-17
- 3.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17
- 4. 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7-19
- 二、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空间分布演变19-28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9-22
- 1. 汽车制造业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1 年)19-20
- 2. 汽车制造业波动发展阶段(1992-2002 年)20-21
- 3. 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2003- )21-22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演变22-28
- 1. 1992-1997 年汽车制造业呈集聚发展态势23-24
- 2. 1997-2002 年汽车制造业进一步集聚分布24-25
- 3. 2002-2007 年汽车制造业分布呈分散态势25
- 4. 2007-2012 年汽车制造业分布由分散转为集聚25-26
- 5. 总结分析26-28
-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制造业主要行业空间分布的演变28-61
- (一) 汽车(整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空间分布演变28-33
- 1. 1992-1997 年汽车(整车)制造业呈明显集聚发展特征29-30
- 2. 1997-2002 年汽车(整车)制造业进一步集聚发展30-31
- 3. 2002-2007 年汽车(整车)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分散发展31
- 4. 2007-2012 年汽车(整车)制造业持续东部沿海集聚分布态势31-32
- 5. 总结分析32-33
- (二) 改装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空间分布演变33-38
- 1. 1992-1997 年改装汽车制造业由东向西集聚程度有所下降34-35
- 2. 1997-2002 年改装汽车制造业向中部区域集聚分布趋势加强35-36
- 3. 2002-2007 年改装汽车制造业呈现向南部和东部沿海快速分散态势36-37
- 4. 2007-2012 年改装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37
- 5. 总结分析37-38
- (三) 摩托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空间分布演变38-43
- 1. 1992-1997 年摩托车制造业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不断加强40
- 2. 1997-2002 年摩托车制造业进一步集聚发展40-41
- 3. 2002-2007 年摩托车制造业进一步向四川省集聚41-42
- 4. 2007-2012 年摩托车制造业向四川、广东集聚程度显著提高42
- 5. 总结分析42-43
- (四) 车用发动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空间分布演变43-48
- 1. 1992-1997 年车用发动机制造业空间分布较为集中44-45
- 2. 1997-2002 年车用发动机制造业仍然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45-46
- 3. 2002-2007 年车用发动机制造业集聚区域向东南移动46
- 4. 2007-2012 年车用发动机制造业进一步向山东和广东集聚46-47
- 5. 总结分析47-48
- (五) 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的发展历程与空间分布演变48-53
- 1. 1992-1997 年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制造业空间分布呈集聚趋势49-50
- 2. 1997-2002 年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制造业呈分散发展态势50
- 3. 2002-2007 年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南和西南地区50-51
- 4. 2007-2012 年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51-52
- 5. 总结分析52-53
- (六) 整车与车用发动机和零配件制造业空间分布对比分析53-61
- 1. 整车制造业与零配件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53-56
- 2. 整车制造业与车用发动机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56-61
- 四、 中国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61-67
- (一) 政策性因素61-62
- (二) 空间地理因素62-63
- (三) 产业基础因素63-64
- (四) 产业关联性因素64-66
- (五) 科技人才支撑因素66-67
- 主要研究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1
- 附表71-83
- 后记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3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中国制造业[J];苏南科技开发;2003年02期
4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5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6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7 陆燕荪;制造业产业提升[J];杭州科技;2005年04期
8 谭湘宁;技术在变 产品在变 市场在变 机械制造业标准亟须“吐故纳新”[J];中国机电工业;2005年08期
9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10 南方;;“十一五”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任——创自主品牌[J];机电新产品导报(数控机床市场);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f^;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6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7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