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首都圈产业分布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3:44

  本文关键词:首都圈产业分布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溢出效应 扩散—回流效应 产业空间分布 都市圈 首都圈


【摘要】: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对首都圈制造业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地域与行业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2001-2009年,多数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不断地加强的趋势,而且分行业的发展热点区在空间上有变化和迁移的现象,总体上工业发展表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临近中心城市的外围郊县区成为工业集聚与发展的热点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对区域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首都圈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也因产业特征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及发展阶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北京整体的发展环境相对有利于对资本、技术、人才需求较高的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北京本身这类产业的发展会袭夺外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引致负面的回流效应;而天津还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无论是经济总量增长还是分行业的发展对外围地区的空间作用并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空间溢出效应 扩散—回流效应 产业空间分布 都市圈 首都圈
【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10300)
【分类号】:F427
【正文快照】: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1]。1978-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由1.72亿迅速增加到6.66亿,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49.7%。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发展也逐渐打破城市和区域孤立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霞;李国平;张丹;;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2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3 薛俊菲;顾朝林;孙加凤;;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4 张丹;韩茂莉;李国平;;首都圈区域空间就业分布结构分析[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5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6 李佳m:;孙铁山;李国平;;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7 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8 马国霞;徐勇;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9 张丹;孙铁山;李国平;;中国首都圈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10 董冠鹏;郭腾云;马静;;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忠;区域规划中的开发管制区划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杨勇;高汝熹;罗守贵;;边缘城市如何融入都市圈——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3 杨勇;高汝熹;罗守贵;;都市圈形成的基本要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4 毛良虎;赵国杰;;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5 邱汉周;金晓玲;胡希军;;合淮同城化的战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6 吴滢;千庆兰;周柳青;;基于GIS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7 李国平;杨洋;;分工演进与城市群形成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8 吕林;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我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潘海燕;程朋根;肖根如;陈斐;;基于ArcObjects的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7年06期

10 王全;;基于ESDA的上海地区经济关联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牛立超;祝尔娟;;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周艺怡;沈佶;;以城际战略产业链促进京津冀地区合作[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邵一希;李满春;陈振杰;杨康;;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江冲亚;李满春;刘永学;李飞雪;陈振杰;;浙西山区景观空间异质性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俊;;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与城乡统筹[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宁艳杰;;国外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及规划体系的思考[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郭建科;韩增林;;沈阳大都市圈模式的战略选择与实现途径[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左文芳;陈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为例的分析[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赵立雨;师萍;;基于空间计量的R&D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正;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成武;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及空间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晓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付刚;我国省会城市城市功能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赵飞;乡镇尺度钉螺分布的高风险区域分析与Bayesian时空建模[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征;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耀中;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谢建军;赣州都市区空间发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盛发;揭阳潮汕机场枢纽地区交通一体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承枚;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作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轶男;宁波市域北部同城化及空间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代安锋;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微;环渤海都市圈城市间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国,陈君;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及发展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08期

2 田文;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3 刘焱;刘利东;;京津冀区域框架下的滨海新区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5期

4 川上秀光,吕斌;多中心城市结构论与东京的再开发[J];城市规划;1988年06期

5 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6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7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8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9 陈小卉;都市圈发展阶段及其规划重点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10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娜,刘维林;东京港——日本首都圈的物流枢纽[J];港口经济;2004年02期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日韩都市圈考察团;日本都市圈启示录[J];中国改革;2005年03期

3 ;发展:呼唤营建首都经济圈[J];科技潮;2002年04期

4 王宝钧;傅桦;宋翠娥;;中国首都圈区域整合中的京张联系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谭成文,杨开忠,谭遂;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4期

6 姚华荣,郑度,吴绍洪;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7 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8 ;国外房地产业短讯[J];北京房地产;2006年11期

9 王玉婧;顾京津;;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对我国环渤海首都区建设的启示[J];城市;2010年02期

10 项鼎;韩国汉城都市区的发展与问题[J];城市问题;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乐;陈棋福;;首都圈地震精定位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嘉世旭;张先康;;首都圈地壳速度结构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叶骁军;;古代的首都圈及其有关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4 姜立新;帅向华;成小平;张建福;刘在涛;;首都圈国家地震应急系统的软件集成与控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智超;黄清华;;基于概率完备震级分析方法评估首都圈地震台网检测能力[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嘉世旭;齐诚;王夫运;陈棋福;张先康;陈槞;;首都圈地壳网格化三维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玲;;略论北京“首都圈”的形成与作用[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8 赖院根;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王继;;首都圈区域应力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天中;;首都圈地震联合定位及波速比[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万云洋;张毅;叶俊辉;;首都圈农药和多环芳烃非点源污染状况[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时旭;首都圈 紧急治沙[N];中国航天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贾海峰 实习记者 裴庆全;“首都圈”破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3 特约记者 杨健;首都圈构建深孔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潘书坤 蔡玉梅;实现国土空间均衡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5 记者 谢耕发;首都圈防沙治沙战役打响[N];科技日报;2000年

6 中共廊坊市市委书记 吴显国;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打造首都圈之廊坊[N];科技日报;2004年

7 刘明鑫 陈振凯 李一鹏;“首都圈”开启京冀“同城”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记者蒋建科;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通过验收[N];人民日报;2002年

9 侯静;专家建言首都圈防震减灾[N];科技日报;2004年

10 记者 孙玉山;共商首都圈生态环境建设大计[N];北京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韩宇平;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2 邱竞;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李娟;首都圈地区Pn和PmP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周克昌;分布式地震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5 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双玲;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勇;都市圈发展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红;首都圈示范工程中的项目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蒋伟进;首都圈部分台站的场地因子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王少杰;中日首都圈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闫程莉;首都经济圈中小城市功能的测度与提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孟令刚;首都圈水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6 王宝钧;基于生态联系的京张区域整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秉舜;中韩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李源(日厶八夂);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地域开发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9 杜海林;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时间域台阵技术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10 刘宁;利用初至压缩波对大地震破裂直接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1083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83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5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