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联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联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FDI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灰色关联分析
【摘要】: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概述,生产性服务业FDI呈现总体规模小、发展速度快和分行业差异明显等特征,并且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呈现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吸引生产性服务业FDI能够显著提升安徽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行业的实证结果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联性最强,而金融业FDI的关联性最弱。
【作者单位】: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FDI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灰色关联分析
【基金】:滁州学院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基金项目(2013RC019,2013RC018) 滁州市社科联课题(B2013026)
【分类号】:F719;F832.6;F427
【正文快照】: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早由Greenfield[1]提出,之后国外学者对其概念及外延行业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Browning、Singlelman[2]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提供专业性服务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包括法律、金融、商务及保险等服务行业。Grubel、Walker[3]认为生产性服务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范纯增;姜虹;;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管理;2002年02期
2 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3 汪斌,邓艳梅;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J];世界经济;2003年04期
4 蒋永宏;周聪;;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江心英;李娜;;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4年02期
6 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夷;;产业结构演进视角下陕西生产性服务业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2 杨娜;;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外贸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04期
3 秦婷婷;;论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的变化——兼论中国的地位和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何勇;;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与产品服务化的关系[J];商业研究;2006年21期
5 饶文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再认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曹贤忠;;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7 徐丽霞;田喜洲;;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因素的SDA分析[J];西部论坛;2011年01期
8 张乃丽;崔小秀;;中国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2期
9 王京梁;;我国税务代理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财政经济评论;2011年01期
10 杜传忠;李梦洋;;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建喜;;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以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瑞妍;;经济全球化下广州市金融服务业空间集聚演变[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易斌;翟国方;;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4 魏浩;;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颜俊;巴西人口城市化进程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陈军;新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郝华;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庞守林;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杨宏恩;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与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岚;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文石;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曹玉书;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尚波;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效应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郭丽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朱茗;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吴佩佩;中日工业制成品产业贸易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岗,熊猛;浅析灰色系统的发展及其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3 王金蕾,李宏林;中国装备制造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径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李准晔,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2期
5 王丽敏;;装备制造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1期
6 葛如江;杨玉华;;“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J];决策与信息;2010年11期
7 原毅军;李军;;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基于承接高端制造业国际转移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4期
8 汪斌;金星;;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的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年01期
9 张兵;;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甄峰,顾朝林,朱传耿;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庄霖;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王金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吴庆庆;我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及振兴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张立伟;山东省现代服务业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尔以国际竞争力创世界名牌[J];安徽税务;2001年03期
2 孙育红;抓新改老 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长白学刊;2001年03期
3 管建成 ,徐国念;哪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最令人担忧[J];城市技术监督;2001年10期
4 张世贤;略论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J];管理科学文摘;2001年02期
5 谭刚,陈秀珍;香港的国际竞争力[J];开放导报;2001年Z1期
6 ;积极推动国际竞争力研究[J];开放导报;2001年Z1期
7 赵彦云,王仁曾,宋海岩;一体化过程中的欧盟服务业国际竞争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李荣融提出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1年07期
9 ;我国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J];中国橡胶;2001年12期
10 李慧玲;关于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一;许月丽;;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之实证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聂秀东;徐宇辰;王志刚;;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3 翁乾麟;;关于提高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浅见[A];全国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研讨会暨甘蔗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论文集[C];2002年
4 屈人愚;;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兼谈企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汪涛;赵彦云;;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预测[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年
6 陈新建;金燕;黄秉智;;香蕉国际竞争力与贸易格局分析[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段红艳;徐法;;我国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陆继锋;沈宇;;中国烟叶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晓光;;积聚优势、调整结构,提高辽宁果业国际竞争力[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10 徐思嘉;;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看中国入世后制造业的全球定位[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凌林;充分发挥自我优势 增强国企国际竞争力[N];中国企业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裴s,
本文编号:1095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9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