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要素流动与能源生产率增长——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要素流动与能源生产率增长——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生产率增长 能源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红利假说
【摘要】:本文依据2000—2009年全国数据研究发现,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呈现三阶段特征,运用结构红利假说理论及shift-share方法分析结果表明:(1)能源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于内部增长效应,尤其是第三、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主要来自于金融和房地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来自于工业;(2)2002—2009年的两个时段存在结构负利是能源要素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所致,且产业层面结构效应的负作用逐渐增强;(3)产业内部能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各产业能源生产率增长;(4)当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合理水平并不再下降,能源要素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时,合理的结构红利就会呈现。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国电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3307/G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620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资助项目(CDJSK100058)
【分类号】:F426.2;F206;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战略性结构调整能够提升能源效率吗?现有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有较大的影响,这种观点主要是依据计量经济学方法得出的,并普遍认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2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3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4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5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6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7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8 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9 吴琦;武春友;;我国能源效率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年05期
10 王迪;聂锐;赵月英;龙如银;;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的节能测算与区域比较——基于中国东部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张前进;;宁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2 高山;靳宇恒;;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3 胡晓绵;吕新军;;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八个区域的面板模型[J];北方经济;2010年02期
4 李菁;李万明;;基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新疆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5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6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杨冠琼;;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来自山东的经验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杨彦强;时慧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进展述评——1998~2011年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谭力文;代伊博;彭程;刘聪慧;;基于石油依赖性的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学英;中国企业跨区域并购、资源流动与长期绩效[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年08期
2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下)[J];节能与环保;2003年09期
3 李金凤;陆建明;;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4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5 周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兼论“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合理性[J];财经研究;2007年07期
6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7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8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9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10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汤铎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描述性事实和特征事实(1949~2006)[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诚;综合协调 平衡供需——“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发展设想[J];中国石油;2002年03期
2 曹伟;能源宪章与中国[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10期
3 戴武堂;中俄能源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马驰 ,高昌林 ,吕永波;能源研发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4期
5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6 邓郁松;能源市场运行中的6大矛盾与对策[J];深圳特区科技;2005年Z4期
7 朱成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能源的发展[J];节能;2006年02期
8 聂春雷;孙钰;;“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走向[J];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9 查道炯;;能源依赖进口不可怕[J];世界知识;2006年09期
10 张明慧;李永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谭红梅;能源保险:期待东风扶上马[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戚燕凌 郑金发;揭开土耳其能源面纱[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金言;拓宽能源学研究新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陶社兰;熊光楷:“中国能源威胁论”站不住脚[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经济学中的“能源”[N];中国财经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史丹;深入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白明辉 陶思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N];国家电网报;201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许勤华;中加能源合作迎来春天?[N];中国能源报;2012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在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2年
10 英国《经济学人》 赵清 译;英国能源议案招致民众不满[N];中国石化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4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伍福佐;能源消费国家间的能源国际合作:一种博弈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庞丽;经济增长中能源政策的计算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云;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2 Akulova Yulia;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Azamat Baimoldin;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能源合作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雷曼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年
5 单君兰;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训领;中国能源发展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位现强;挑战与机遇—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因素[D];暨南大学;2009年
8 吴晓春;中印能源的竞争与合作[D];厦门大学;2009年
9 陈文锴;中印能源合作的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久佳;美国能源支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39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13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