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本文关键词: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摘要】:产业集群是新能源产业可资借鉴的发展方向。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社会文化与历史条件、政治条件五个方面,结合新能源产业的自身特征进行分析判断,认为新能源产业完全满足集群形成的五大条件,集群化发展模式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2013B057)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综观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产业集群的正效应主要有两个[1]:一是有利于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3];二是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经济。同时,世界各国及许多国际性组织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庭政;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基于安徽特色农产品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王冉;陈玉华;;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3 程林林;袁春梅;;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01期
4 钟华,韩伯棠,周治平;经济集聚机制研究几个问题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姜皓;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衰退[J];商业研究;2004年10期
6 刘恒江,陈继祥;民营企业簇群机理的新诠释:涌现性观点[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7 邹国英,徐晓文;企业集群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2期
8 杜靖,蔡翔;论中小企业集群成长中的政府作用[J];商业研究;2005年14期
9 黄山松,余恩荣;我国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05年15期
10 阮平南;王晓琦;;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武海峰;;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思考[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2 陆园园;薛镭;;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演进研究——以滕州机床集群为例[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陆园园;薛镭;;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演进研究——滕州机床集群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刘容志;胡蓓;;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及民营企业家创业力提升机制研究——基于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朱祁连;;全球化经济下区域与城市的产业集聚战略[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钟华;韩伯棠;周治平;;经济集聚机制研究几个新领域探索[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乃军;资源枯竭地区产业集群建设演进机理与产业政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彭志群;基于杨格定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占贞;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赵观兵;产业集群内创业环境过程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9 白震;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审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裴丽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汪凤英;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曹国华;新疆棉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祥;知识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谭力文,李文秀;基于集群形成机理的产业集群理论评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3 周晓宏;郭文静;;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异同比较[J];科技和产业;2008年09期
4 刘庆武,胡志艳;如何用SPSS、SAS统计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甄艳;李春艳;郑妍妍;;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6 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J];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01期
7 B.R.夏马;秦其明;;资源概念与资源评价[J];地理译报;1988年01期
8 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宋金柱;魏玉轩;;城市建设资源概念与分类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10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宁;[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怡;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颜炳祥;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复才;桂林红粘土的物质组成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特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孙志高;;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影响因素探讨[J];可再生能源;2007年01期
3 韩(椝冿);田丽;李爱东;;大连机场春季灾害性低云气候特征及形成条件[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4 刘伍;马银仁;刘兴龙;;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某滑坡体成因分析[J];城市地质;2010年01期
5 徐志忠;徐建强;;恩施州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及防治措施[J];土工基础;2010年04期
6 穆鹏;;黄河某水电站库区泥石流特征及工程影响研究[J];中国水利;2010年18期
7 李峰;马东涛;马煜;;麻格沟泥石流特征、成因及危险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4期
8 敖浩翔;刘晶;况明生;张洪;鲍华兵;;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灾害评估方法——以大寨沟流域泥石流灾害评估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徐建红;;三门峡市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浅析[J];地下水;2007年02期
10 武雄;高明显;张顺峰;孙燕冬;管清花;吴海燕;;枣庄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J];地学前缘;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兴付;孙仁玉;张巍;;西藏泽曲边防公路泥石流灾害分析与防治[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小森;张郁;唐良广;冯自平;;利用统计缔合流体理论状态方程预测气体水合物的平衡形成条件以及醇类物质对水合物形成的热力学抑制作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3 阮菊华;张力征;;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现状与价值[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元吉;;东南沿海火山岩基底杂岩角闪石形成条件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7)[C];1990年
5 张卫国;李伟祥;姚素薇;;电沉积非晶合金的形成条件[A];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秀芝;李月英;;沿海大暴雨过程中CINRAD-SA雷达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慎乃齐;韦京莲;赵波;董桂芝;;京西达摩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防治[A];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周广忠;臧修亮;;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陈长法;封立平;邵秀玲;魏晓棠;;棉花根腐病菌无性器官形成条件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常光锋;刘同喜;何进军;;南郑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水平;海相找油理论又进一步[N];中国石化报;2003年
2 张希有;推动河北社会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N];中国文化报;2004年
3 吉颐;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受表彰[N];济南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柯杨;文化指导员:领着大家玩出名堂[N];河南日报;2008年
5 陈峨;“西南模式”:探索社会文化资源优化配置[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 王春光;从社会文化看欧盟移民前景[N];中国人口报;2004年
7 成理 ;盘点2004社会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金香;推进东北亚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藏策;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中的文学话语与人物形象[N];文艺报;2007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安百杰;博物馆的未来需要“两只手”推动[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亚明;焉耆盆地油气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D];西北大学;2004年
2 魏喜;西沙海域晚新生代礁相碳酸盐岩形成条件及油气勘探前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崔周旗;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西北大学;2005年
4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5 崔凯;多元层状陡立土质边坡差异性风蚀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罗春寒;清代台湾平埔族文化变迁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翁信辉;南少林五祖拳的历史与文化[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10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险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裴丹青;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文化的变迁[D];河南大学;2005年
3 关红;旗袍与“三寸金莲”[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付培燕;海勒和黑色幽默[D];南昌大学;2005年
5 杨一枫;论唐代爱情诗歌[D];内蒙古大学;2006年
6 陈振华;现代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因素及规划设计理论[D];天津大学;2006年
7 丁卓明;山西古村落聚落文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晓声;论贺岁电影走红大陆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一淳;人伦礼法与社会理性的碰撞[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福花;我国基层政府诚信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6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19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