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演变与内部空间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演变与内部空间差异研究
【摘要】:以各省煤炭资源输出、输入量为分析指标,将有资源输出的省份列为源地,有资源输入的省份列为汇地,分别利用重心模型和统计地图方法,从动态和静态2种视角探讨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同时,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揭示源、汇地内部空间差异的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空间格局的走向。结果表明:1中国煤炭源地重心分布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移动轨迹大体呈"U"字型,汇地重心分布于鲁、沪、皖三省交界处,移动轨迹呈东北-西南向"1"字型。源、汇地重心都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但源地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再向北的转移过程,而汇地重心突出地表现出南移的趋势。2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源汇地整体位移方向以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为主。3全国煤炭供应基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并形成多个较大的输出源地;煤炭汇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重庆、贵州四省(市、区)一线以东地区,空间结构呈现西南转移的趋势。4煤炭源地绝对差异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为不断减小;煤炭汇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发展趋势变化不大,较为温和。5加强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建设以及西北与西南、华中煤炭运输通道的连接建设应成为国家煤炭运输规划的重点与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18)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资助
【分类号】:F426.21
【正文快照】: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赋存状况决定了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煤炭资源在区际间的流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大规模的空间现象,煤炭生产与消费空间的错位性分布是造成这一空间现象的主因[1]。不同源地和汇地煤炭产量与消费量的改变,导致煤炭源地与汇地在流量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金凤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2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3 董瑜,谢高地;资源场理论及其在资源流动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4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5 宁越敏;;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6 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7 成升魁;徐增让;沈镭;;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8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牛海玲;;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9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10 王彬;王宜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6期
2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iciency of Gansu Province since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3 唐璐璐;张鑫;;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4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5 郭宁;李新;;基于SSM的滨州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6 孙丽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孙丽萍;;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8 吉亚辉;祝凤文;;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9 张贤芳;舒强;张丽蓉;;我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能力空间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10 禹朴家;徐海量;刘世薇;张青青;安红燕;王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5 郭凯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昆明市产业发展战略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6 任宏;;浅谈地理信息科学的全民化教育[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徐群;;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广东为例[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筠婷;兰波;;重心视角的广西人口与工业发展时空关联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刘满芝;马燕燕;周梅华;王兆密;;中国煤炭供需与经济的重心演变轨迹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学英;中国企业跨区域并购、资源流动与长期绩效[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赵冰;基于场论的物流生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闫磊;中国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利军;鄂尔多斯矿区煤炭物流网络系统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彬;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振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估算与时空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占明;天津港煤炭运输通道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艳丽;普洱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提升[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包晓东;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区域出口贸易模式的转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南洋;外资企业所得课税调整对我国产出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于淼;辽宁省县域房地产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张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罗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5 张卫国,马瑾,张立恒;西部工业经济增长与污染治理效益分析[J];财经科学;2003年04期
6 刘雪;刁承泰;黄娟;;江津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7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8 张兴榆;黄贤金;赵栻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9 朱翔;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10 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杨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焕瑛,张健;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的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2 张亚民;对加强我省煤炭资源管理及市场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3年06期
3 员三强,孙锦屏;河南煤炭资源状况与形势分析[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11期
4 华晓慧,华晓龙;煤炭资源的价值及其计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07期
5 牛冲槐,白建新;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3年07期
6 刘天绩,鞠崎;加强对西部优质煤炭资源的研究[J];青海国土经略;2003年02期
7 崔德文;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8 王满银,汪应宏;我国当前煤炭资源的运输调配及优化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9 汪惠清;开发西部煤炭资源与发展综述[J];中国矿业;2004年03期
10 于秀忠,孙立进,胡东祥;加强山东省煤炭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正奇;;关于湖南实现寻找煤炭资源大突破的战略思考[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宝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合理开发我省煤炭资源[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仲秋;;龙岩市已探明煤炭资源状况及远景资源区预测[A];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研讨会专辑[C];2005年
4 ;河北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评价[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林金本;;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及对策研究[A];2007年赣皖湘苏闽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传礼;叶水泉;;江苏煤炭资源供需形势和对策[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陈泉霖;;福建煤炭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沫;李栋;;关于新增煤炭资源成本的若干问题[A];2006煤炭经济研究文选[C];2006年
9 吴娟英;;煤炭资源成本缺失及其补偿政策[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汪自书;李英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环境可持续策略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立林;河南全面整合煤炭资源[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佟悟;有偿使用立好规矩[N];中国煤炭报;2001年
3 记者 李红霞;整合煤炭资源 推行有偿使用[N];长治日报;2006年
4 记者 段鹏;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战全面打响[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记者 方方;11部门发文规范煤炭资源整合[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林非;黑龙江省将开展煤炭资源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孙佳岩 贺小苹;黑龙江将启动煤炭资源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贺晓苹;开启寻找煤炭资源的新征程[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韦;政府发力 政策保障 多方联动[N];中国煤炭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明确煤炭资源整合六原则[N];中国煤炭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柴杨;基于多条件约束的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胡文国;煤炭资源产权与开发外部性关系及我国资源产权改革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安歌军;煤炭资源价值及其延伸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韩景敏;基于工作流的煤炭资源管理信息模型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孙祥斌;山东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6 赵震宇;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杨伟民;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8 杜吉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构建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介燕;山西煤炭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2 陶俊辉;我国煤炭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3 袁碧玉;陕西省煤炭资源投入产出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4 李宁;贵州省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晶;我国煤炭资源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宝力格;我国煤炭资源最适耗竭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彦;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原;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供给安全保障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黄金鑫;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煤炭资源管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王传鹏;煤炭资源整合组织管理系统复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33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23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