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的滞后效应:来自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本文关键词: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的滞后效应:来自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研发 全要素生产率 市场竞争 人力资本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摘要】: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的大样本数据,在微观上估算了我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考察RD与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RD对生产率的提升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效应在民营企业中尤其显著。第二,RD不但未能提升当期生产率,甚至存在负效应。第三,市场竞争和人力资本通过研发对企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边际影响,即:市场竞争越激烈,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研发对企业TFP产生的提升效应就越大。并且这种边际效应在国有和民营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有着清晰的政策含义,即在长期持续增进研发的同时,提升竞争与人力资本水平。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智力资本、公司行为与公司价值:基于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的微观研究”(项目编号:71372130)的资助
【分类号】:F273.1;F425
【正文快照】: 一、引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而研究与开发(RD)则是技术和知识的主要源泉。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国对RD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强,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然而,这些大量的研发投入是否能产生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春;郭媛嫣;;上市公司R&D投入与产出效果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2 沈坤荣;孙文杰;;市场竞争、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R&D效率——基于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1期
3 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4 吴延兵;刘霞辉;;人力资本与研发行为——基于民营企业调研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5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6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2年01期
7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8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9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10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荣;;基于博弈外资种业的国内种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2 李放;;国际贸易结构、人力资本与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印中华;田明华;;外商直接投资对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钟惠波;许培源;;中国经济TFP增长的影响因素——基于BACE方法的综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王婷;周立新;;FDI与重庆市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5期
7 阳立高;廖进中;杨沿平;;汽车产业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10期
8 陈飞翔;黎开颜;刘佳;;“Lock-in Effect” to Be Blamed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3期
9 刘重力;付斌;李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国家级开发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10 高山;;广东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0-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建华;周方召;仲深;尹龙;;法治水平、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企业层面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余典范;;自主研发、技术溢出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Panel data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余典范;;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陈飞翔;刘佳;黎开颜;;自主创新与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换——基于机电产品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6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胜强;;董事会规模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门槛效应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唐清泉;徐欣;;企业R&D投资的价值相关性与不确定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郭庆宾;许泱;;国外R&D溢出的动态效果: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兵;基于中国能源利用现状探讨劳动量损失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5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窦森;基于股权合作的FS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洁楠;利用FDI促进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杨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红宝;中国石油行业政府管制福利效应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8 李春燕;我国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9 赵锦春;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10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中国城市经济运行的特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2 张庆昌;;工资、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9[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3 王烨;游春;;R&D投入与绩效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2009年12期
4 吴保民;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历史的回顾与启示[J];财会月刊;1998年10期
5 李映照 ,潘昕;从美国SFAS86看我国软件业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05年14期
6 陈媛媛;王海宁;;出口贸易、后向关联与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研究;2011年01期
7 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8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9 窦艳;师萍;;基于DEA的企业R&D投入绩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5期
10 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玲;[N];中国财经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冬阳;上市公司科技、R&D投入与业绩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测度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杜宽旗,蒙肖莲;生产率增长的需求和供应分析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3 曲建君;;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的比较[J];经济师;2007年02期
4 斯蒂芬·拉特纳;赵景伦;;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降令人担忧[J];国际经济评论;1979年08期
5 薛伯英;;生产率增长速度减缓——一个虚假的警报[J];国际经济评论;1980年01期
6 赵皋;费能云;;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与碳生产率增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2期
7 ;人语[J];IT经理世界;2002年Z1期
8 刘胜;;知识溢出、制度和生产率增长——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9 韩霜;;环境因素对长三角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09期
10 Keith Fuglie;Sun Ling Wang;吴婷;;全球农业生产率增长正转向发展中国家[J];湖南农业科学;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昌钧;;以生产率增长为导向,实现上海经济形态的转型[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金剑;蒋萍;;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理论综述和相关探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4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6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7 李强;聂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级工业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超;陈涛;;HPC生产率模型的合成[A];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马述忠;冯晗;;开放环境下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10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信;生产率增长带来新问题[N];经济日报;2003年
2 李宁燕;IT投资下降意味什么?[N];中国经营报;2001年
3 文雪梅;美经济界开始警惕生产率增长放缓[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郎楷淳;IT为美国经济挑担子?[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5 逢佳;美国生产率表现强劲为联储宽松政策提供空间[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记者 袁蓉君;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金融时报;2012年
7 本报华盛顿特约记者 李正信;美国生产率下跌引起总统关注[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王哲;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中国贸易报;2012年
9 徐斌;美元走强意味着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戴昌钧;上海要主动向更高级经济形态转型[N];解放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剑;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元庆;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浙江大学;2006年
4 燕玉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斌;江苏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熙;中国工业部门生产率变化与要素配置效应[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清江;石化上市企业纯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4 张冬;效率资本对中国各地区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5 陈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伟;工业化与江苏区域农业生产率增长[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鸿;在华FDI生产率溢出的省际差异及其门槛效应[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思阳;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龚健健;区域集聚、环境污染及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生产率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尚晶;环境因素约束下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绩效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97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29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