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兼并重组对水泥行业能源强度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21:20

  本文关键词:兼并重组对水泥行业能源强度影响的研究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兼并重组 能源强度 行业集中度 企业规模 产能过剩


【摘要】:摘要:2012年我国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约72%,水泥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优化行业布局,防止资源浪费,其次当前水泥行业利润水平下滑严重,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水泥行业作为高能耗行业,其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规模和能源消耗强度的研究成果,对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能源消耗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当前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竞争格局分散,能源消耗总量大,能源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随后在理论上提出了能源消耗的规模经济性与能源消耗的规模不经济性两种假设及其解释。通过协整检验及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本文验证了水泥行业集中度与能源消耗水平之间存在着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关系,水泥行业存在着能源消耗的规模经济性。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行业集中度确实为能源强度的格兰杰原因,且行业集中度提高对能源强度降低的影响滞后期较短。最后,两者之间的非线性模型表明,我国行业集中度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着正U形关系。
[Abstract]:Abstract: in 2012,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cement industry in China is about 72%, and the cement industry has a more serious overcapacity. The government has continuously introduced relevant policies, promoted the annex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cement industry, optimized the layout of the industry, and prevente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Secondly, the profit level of cement industry has been seriously declining. The annex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cement industry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put forward specific target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s a high-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ement industry is reduced,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enterprise scal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ment industry in detail, the current cement industry concentration is low, the competition pattern of dispersion,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efficiency has a large gap with the world advanced level. Then two hypotheses and explanations for the scale economy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scal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re put forward in theory. Through co integration test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it is verified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nd short-term fluctu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ement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and cement industry has scale economy of energy consumption. Grainger causality test shows that the industry concentration is indeed the reason of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Grainger, and the impact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increase on energy intensity reduction is relatively short. Finally, the nonlinear model between the two show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U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1;F426.7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2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3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4 张瑞;丁日佳;;中国能源强度变动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2007年02期

5 毛雁冰;薛文骏;;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6 苗壮;周鹏;周德群;李向民;;“十一五”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7 张贤;周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8 韩亚芬;陈建永;李琦;;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5期

9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10 王晓岭;武春友;赵奥;;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7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38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338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