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20:27

  本文关键词: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研究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汽车产业 产业升级 多重模式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和合作意识淡薄等问题突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能力,需要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区域协同创新三方面探讨了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提出了开放式技术创新、价值增值的服务创新和区域平台架构的管理创新的升级路径,并分析了三种模式和三条路径的协同作用。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automobile producer and consumer in the world, but the situation of large and weak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not strong.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not high and the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is weak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w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ulti-mode of automobile industry upgrading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service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upgrading path of op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value added service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regional platform architecture. The synergetic effects of three modes and three paths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研究”(12YJA790099)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及路径研究”(11YJ21)
【分类号】:F426.471
【正文快照】: 我国的汽车产业逐步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汽车产量从2000年的207万辆增加到2013年的2212万辆,从2009年开始我国汽车产量居全球第一位。然而,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仍然存在。以汽车电子为例,每年我国申请的专利中,以实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晓阳;吴彦艳;王雅林;;基于比较优势和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赵韩;姜建满;;国内外电动汽车标准现状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3 刘宇;马卫;刘大庆;;我国汽车产业升级微观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3期

4 江静;刘志彪;;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方经济;2009年11期

5 李军求;张国忠;;电动汽车开发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方向[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吴彦艳;赵国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02期

7 解学梅;曾赛星;;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蓓;崔焕金;;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缘何偏离国际经验——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解释[J];财贸研究;2011年05期

2 成思桥;;国际视野的汽车产业发展及其核心区构建:重庆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3 熊宇;;承接生产者服务业外包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5期

4 李丽群;刘晓荣;;基于创新集群视角的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甘肃科技;2012年19期

5 李天柱;冯薇;马佳;刘小琴;;生物技术集群的创新特性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年11期

6 王孟钧;刘慧;张镇森;陆洋;;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协同要素与协同机制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12期

7 罗芳;李红江;;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06期

8 官海滨;武德昆;王兴起;;基于“2011计划”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改进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3年04期

9 梁释心;付洁;王肃;计妍;焦翠影;;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北京产业发展战略[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3期

10 李勇;王满仓;;知识产权保护、剩余索取权与长期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评论;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伟;孟金岭;陈锐民;孙卫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电能计量及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卢锋;;产品内分工[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总第14期)[C];2004年

3 张杰;李勇;刘志彪;;外包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异质性模仿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4 刘华军;杨骞;孙曰瑶;;从低端到高端: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品牌定价权模型与品牌战略模式[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5 魏浩;;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代工企业转型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策略[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6 仲伟周;蔺建武;郭大为;任炳群;;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航空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7 汤碧;沈秋君;孙婕;;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贸易竞争力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8 沈玉良;;外贸发展方式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例[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兴瑞;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下中国县域产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崔焕金;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林德昌;基于资源网络理论的新服务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吴彦艳;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章宇光;中国汽车杂志成长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宇;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汽车产业升级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董微微;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戴贤青;电动车动力电池仿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洪丽明;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奉磊;基于垂直型价值链治理结构的我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分析[D];东华大学;2011年

5 陈燕平;基于CAN总线的混合动力大客车动力系统台架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马文举;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我国汽车制造业优化升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耿嫣悦;当代中国汽车类杂志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黄蔚娟;创新孵化网络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珍;中部地区融合金融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单陆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阳;吴彦艳;王雅林;;基于比较优势和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余晓江,何洪文,孙逢春;混合动力电动大客车的技术现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2年04期

3 张旭明;李辉;王亚玲;;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09期

4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2期

5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6 龙果;;论技术创新的聚集和创新集群的形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7期

7 杨竞衡;电动汽车的电气传动系统[J];电气传动;1999年04期

8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9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10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1356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356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