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质量测度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质量测度与评价 出处:《广西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的信息化浪潮,打破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分立状态,产业融合也逐渐成长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模式与发展趋势,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从波特价值链理论来看,制造业企业会计和法律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研发设计等的辅助经营活动环节,以及物流运输、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基本经营活动环节,都是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成为我国各省市重要经济发展规划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产业融合理论、价值链理论等,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机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构建了融合系数测度模型测算了融合系数,并从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对融合进行了评价。首先,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路径分为面向服务的制造路径和面向制造的服务路径,对完全竞争环境中的理想融合路径、融合结果进行了数理转化;接着,引入摩擦系数和协调系数,分别对不完全竞争环境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所遇到的摩擦造成的摩擦成本、以及为消除摩擦影响而产生的协调成本加以阐释;然后,借用主成分分析和DEA分析的方法,搭建而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系数测度模型;最后,遵循过程和过程状态条路线,分别从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进程中的面向服务的制造融合系数、面向制造的服务融合系数和总体融合系数进行了全面评价。 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进程中存在路径和空间不协调问题,从而阻碍了融合进程,导致我国整体融合水平偏低。尽管如此,研究显示融合能有力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显著地积极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能。这对企业空间布局和业务选择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1970s, the gradual ri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has broken the state of market sepa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dominated by industrial econom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has also gradually grown into a new industrial innovation model and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ducer service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rter's value chain theo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accounting and legal advisory services, human resources services, R & D design and other supporting business activities, as well as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marketing, customer service and other basic business activities. Developing producer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sion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detail by using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ory and value chain theory, and constructs the 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integration coefficient. Firstly, the fusion path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path and manufacturing-oriented service path. The ideal fusion path in the environment of complete competition and the result of fusion are transformed mathematically and mechanically. Then,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are introduced to the friction cost cau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ncomplet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d to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friction caused by the coordination costs to explain; Then, using the method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DEA analysis,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the fu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built. Finally, follow the process and process state line, from the process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of results, respectively, from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 process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fusion coefficient. The manufacturing-oriented service fu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overall fusion coefficient a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hinder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lead to the low level of integr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tegration can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in China. It can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positi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business choice of enterprise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4;F7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陆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02期
2 张红娟;蒋涛;沈正平;刘海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马晓河;;推动服务业大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8期
4 杨仁发;张爱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08年06期
5 韦福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振兴黑龙江装备制造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6 乔均;施建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年11期
7 蒋希;李锦飞;;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年01期
8 严任远;;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9 邓丽姝;;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2期
10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10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成亮 广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发展[N];扬州日报;2011年
2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3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4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9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孙青芬;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李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樊文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D];浙江大学;2013年
9 贾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0 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亮;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乔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贾学明;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3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03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