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基尼系数的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双重基尼系数的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研究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了环渤海三省两市的制造业集聚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很高,有11类产业在区域内存在高度集聚;北京市的产业集聚最为明显,山东省内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和天津集聚明显,山东和河北主要是资源—加工型产业集聚,资源型产业在辽宁集聚相对明显,环渤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和空间双重集聚。
[Abstract]:Using the industrial Gini coefficient, Gini coefficient and location entropy analysi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ohai two provinces of the city agglomeration stat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hai rim region two provinces of the cit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very high, there are 11 types of industries in the area of memory in high concentration; Beijing Cit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the most obvious,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Shandong the province is relatively low; the high-tech industry was gathered in Beijing and Tianjin, Shandong and Hebei is the main resource of the process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resource-base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relatively obvious in Liaoning, Bohai area exists in the space industry and the dual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0YJC790045) 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项目(编号:WJQ2011014)
【分类号】:F427
【正文快照】: 1前言新经济地理学认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效应愈加明显,而运输成本的降低,更加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发展[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更加明显,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多个省份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琦;张春叶;陈鹏;;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现状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4期
2 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3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4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5 刘剑;张瑜;;中国农药产业区域集聚与产业增长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6 童心;邹坦;童永彭;;基于区位基尼系数分析的江西省建筑业的空间集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7期
7 李扬;;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8 郑蔚;;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9 田相辉;;中国所有制部门劳动力集聚的测度与分析[J];技术经济;2012年12期
10 徐圆;;中国工业的再分布与地区集聚程度[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4期
2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3 张雪峰;刘芬;;河南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的增长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4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5 刘剑;张瑜;;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6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7 高永祥;;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8 刘文革,朱兴龙,刘海莉;产业集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1期
9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王凤荣;任萌;张富森;;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各地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范子英;张军;;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茅锐;;中国东、中、西部的跨省资本流动性[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祝鹤;煤矿安全规制对煤炭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左贵启;蔬菜产业集聚地区的农户蔬菜生产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2 阎小培;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9年05期
3 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4 张耀光;辽宁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5 栾维新,王茂军,张学霞;中国黄海沿岸地区环境与社会经济地域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6 张耀光;中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及其划分的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3期
7 管志伟;吴凌飞;唐根年;;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态势及集聚效率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6期
8 徐维祥;浙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2期
9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10 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童华建;西部地区经济集聚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6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1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