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替代与内生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能源替代与内生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摘要】:后备技术使能源替代成为可能,缓解了不可再生能源的稀缺性约束。在Lucas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子,重点探讨了在达到均衡增长路径过程中不可再生能源消费、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考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数据对理论模型的一些结果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率和可再生能源再生率是维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而言,人力资本积累率抵消了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效应,而可再生能源的再生性又恰恰弥补了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性约束,并且可再生能源又是支撑能源持续利用的关键力量;不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显著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但是前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大于后者。
[Abstract]:Backup technology makes energy substitution possible, and alleviates the scarcity constraints of non-renewable energy. Based on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of Lucas human capital, the factors of non-renewable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are introdu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a balanced growth path is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re investigated. Some result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are tested by using Chines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rate and renewable energy regeneration rate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human capital offsets the diminishing effect of marginal output of physical capital, while the renewable energy makes up for the exhaustion constraint of non-renewable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is the key force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use of energy; Non-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significantly driv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former contributes more to economic growth than the latter.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11&ZD16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3DXS03)
【分类号】:F426.2;F124
【正文快照】: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更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各类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量将相继跨越峰值,并在不久的将来趋于耗竭。BP(BritishPetroleum p.l.c.,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瑛;;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分析——以水电、核电、风电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2 彭水军;;自然资源耗竭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3 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资源消耗、污染控制下经济可持续最优增长路径[J];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林伯强;;能源经济学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探索——评《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6 李宾;;为什么蛋糕越吃越多——对化石能源消耗量呈现为增长趋势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3年01期
7 郭勇;;核电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研究[J];求索;2009年09期
8 傅晓霞;吴利学;;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核算中的适用性[J];世界经济;2007年07期
9 肖文;唐兆希;;可再生能源、中间产品质量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经济;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4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8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9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10 高建刚;;制度变迁、空间外溢效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董雪兵;尹敬敬;文雁兵;;环境质量、政府规制与经济增长:一个拓展的内生性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耀彬;杨新梅;周瑞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阻力研究述评[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熊晓莉;代际福利转移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娑;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建;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与内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3 王瑛;;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分析——以水电、核电、风电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4 彭水军;;自然资源耗竭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5 刘宏杰;邱立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以石油资源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贲兴振,杨宝臣;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彭水军,包群,赖明勇;自然资源耗竭、内生技术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8 于渤;黎永亮;迟春洁;;考虑能源耗竭、污染治理的经济持续增长内生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9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10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晟南;;世界能源烽烟再起[J];国土资源;2007年02期
2 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国际碳交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3 韩孟;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中日民间交流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05期
4 王彦彭;;能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治理与内生经济增长[J];中外企业家;2011年08期
5 关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6 曾胜;郑贤贵;饶呈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分析[J];软科学;2009年08期
7 曾胜;;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预测的研究[J];管理评论;2011年02期
8 刘悦;杨浩然;谢和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研究[J];中国物价;2011年04期
9 陈红;西部大开发的优势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胡秀军;草原煤都的“绿色革命”[N];通辽日报;2010年
2 赵蓓蓓;指挥棒得转向[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小东;金融因素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9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2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