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退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本文选题:生态限制开发区域 切入点:矿产资源产业 出处:《生态经济》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因素的约束,生态限制开发区域人口产业集聚程度低,部分资源型地区随着资源枯竭和地域功能的转变,矿产资源产业逐步退出。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推—拉"理论分析框架,探讨生态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门头沟区的矿产资源产业在地区功能定位由"能源矿产基地"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变、矿产资源枯竭导致开发成本高等推力因素,以及当地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安置等阻力因素的相互博弈的过程中逐渐退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矿产资源产业退出提供了重要保障。生态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退出是地域功能、产业特性和政府管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low in the ecologically restricted development areas, and some resource-based areas change with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s. Taking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 of "push-pul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thdrawal of mineral resources industry in ecologically restricted are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ntougou's mineral resources industry from "energy and mineral base" to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a", the deple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leads to high development cost and other thrust factors. As well as the local labor force population employment placement and other resistanc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game gradually withdraw,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withdrawal of mineral resources industr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regional function,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综合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1112,41001291)
【分类号】:F426.1;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富佳;韩增林;王利;;主体功能区划下过渡期辽宁省限制开发区发展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2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3 袁锋;吴映梅;武友德;金桂梅;;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产业结构整合与战略定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4 孙威;;试论矿业城市研究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J];经济地理;2009年09期
5 杨伟民;;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J];经济纵横;2008年05期
6 张文忠;王岱;余建辉;;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2期
7 张莉;;北京山区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8 樊杰,千庆兰;我国东部沿海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比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1期
9 余建辉;张文忠;王岱;;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普云;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宾;陈兴鹏;吴士锋;李杰兰;;中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发展的稳健性研究——以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情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2 黄金川;肖磊;孙贵艳;;县域空间管治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3 尹国庆;丁四保;;土地发展权区域转移的实践需求与制度障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4 徐会;孙世群;王晓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政策框架设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5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冉红;李松志;冯安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7 王睿;刘青;;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9期
8 刘咏梅;李谦;符海月;江南;;3S技术在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9 车前进;曹有挥;吕韬;段学军;;南京地域人口发展功能分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10 李传武;张小林;吴威;曹卫东;;安徽省无为、和县区域主体功能的分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魏海宁;郑新奇;徐劲原;郑云梅;;节约集约用地与土地整治关系剖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贾刘强;彭代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志卫;丰爱平;刘大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比较研究——基于海洋区域管理的新视角[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宋国君;宋宇;;国家级流域水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一般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7 汪小兰;;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与功能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陆汝成;黄贤金;黄飞鸿;张兴榆;赵小风;;新兴边境城市耕地保护:态势、问题及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学瑞;金晓斌;周寅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项目特征与模式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孙伟;;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沿海土地开发与保护研究——以盐城市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东旭;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韩同福;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戴晓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陈秀峰;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树平;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倩;新疆限制开发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东霖;资源型地区界定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基溶;廖进中;;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关系的经验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2 孙娟,崔功豪;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3 佟连军,张明祥;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4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5 臧淑英;智瑞芝;孙学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黑龙江省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6 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王振波;李志江;孟召宜;闫庆武;;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7 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J];地理学报;1954年04期
8 李文彦;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J];地理学报;1978年01期
9 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3期
10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春明;中国矿业城市社会问题资源经济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虚拟股票期权在资源型城市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巧生;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障碍分析与对策[J];江汉论坛;2001年11期
2 孟琪;矿产资源产业利益主体关系初探[J];国土资源;2001年05期
3 张明燕,肖荣阁;矿产资源产业经济的易损性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4年05期
4 赵建军,戴小川,熊艳玲;辽宁省传统矿产资源产业的结构调整[J];国土资源;2002年12期
5 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如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研究》调研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国土资源通讯;2003年09期
6 郭莉;;青海省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7 魏振宽;吴钢;钱铁军;;构建生态矿区的产业援助补偿机制[J];经济管理;2007年07期
8 崔荣国;;加拿大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7年06期
9 王金湘;建立矿业高层决策顾问团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西部资源;2005年04期
10 李林捷;;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基于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传庚;;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A];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世旺;规范开发秩序 做大做强矿产资源产业[N];永州日报;2011年
2 宏观经济分析师 刘涛;山西煤老板转型,政府须明确责任边界[N];东方早报;2009年
3 记者 裴云云;山西煤老板千亿热钱瞄上金凤区[N];宁夏日报;2009年
4 记者 蔡冲春;强强合作展雄风[N];长白山日报;2011年
5 王pだ,
本文编号:1600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60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