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平台视角下汽车循环利用体系研究
本文选题:汽车报废 切入点:报废回收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汽车报废回收是汽车生产的逆过程,汽车生产方式变革最终将随着汽车使用年限终结传导至末端的报废回收,并对报废回收的生产组织结构产生决定作用。对目前兴起的跨集团间共用平台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对汽车报废回收产生的影响,提出应在汽车报废回收这一非竞争性领域,以共用平台为载体,建立以企业为责任主体的精益化汽车循环利用体系。
[Abstract]:Automotive scrap recovery is the reverse process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mode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end-of-life recycling with the end of the vehicle's service life. In addition,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scrap recycling is determined. The common platform among different groups i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platform on automobile scrap recovery in the future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non-competitive field of automobile scrapping and recycling, the lean automobile recycl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common platform as the carrier and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of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清华大学汽车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作部;
【分类号】:F426.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贵民;马丽丽;郑铁军;;无损检测技术在再制造工程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2 周丹;海热提;夏训峰;陈凤先;;汽车回收中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手段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9期
3 刘昕;凌云;梁雯;;基于“循环经济5R理论”的汽车循环利用物流模型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秦晔;王翔;陈铭;王成焘;;废旧汽车循环再利用的经济性评估[J];机电一体化;2006年01期
5 张成,浦耿强,王成焘;基于生命周期的汽车回收及其循环经济模型[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3期
6 曾小山;;浅谈废旧汽车材料循环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7 刘照军;王秀荣;;基于循环经济的汽车循环物流系统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13年06期
8 肖艳;冯蕾;蔡媛媛;;报废汽车逆向回收物流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9 陈思云;张平;;报废汽车回收逆向物流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08期
10 吴怡;刘宁;;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研究[J];生态经济;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代应;废旧汽车资源化逆向物流运作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立祥;汪文杰;;我国汽车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12期
2 郭伟;鹿红娟;邵宏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动机再制造经济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刘光复;卞世春;刘志峰;陈鹏;;废旧汽车零部件资源化系统模型的建立[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4 郎芳;马晓茜;赵增立;李海滨;;基于LCA的月饼包装评价[J];包装工程;2006年01期
5 李瑶;王快社;刘长瑞;;金属板材表面缺陷检测发展现状[J];材料导报;2011年S2期
6 冯蒙丽;蔡玉平;赵建君;陈红叶;宋春荣;丁红胜;;ANSYS在电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09年06期
7 杜群;;我国废旧电子产品循环利用的法律管制机制[J];法学评论;2006年06期
8 廖成林;蒋明元;;考虑回收率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问题[J];工业工程;2011年05期
9 罗龙均;李良春;张易;何庆鹏;;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报废武器装备回收模式分析[J];包装工程;2012年15期
10 黄宁宁;陈定江;王韬;胡山鹰;;中国汽车行业钢铁物质流代谢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杜群;;我国电子产品循环利用的法律保障机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2 张大伟;胡山鹰;陈定江;朱兵;;再生资源生态工业模式探讨[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大伟;胡山鹰;陈定江;朱兵;;再生资源价值回收率分析[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铜柱;汽车产品再制造模式及其可靠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贺团英;汽车循环物流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任凡;机械加工车间环境影响分析及粉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何彦;面向绿色制造的机械加工系统任务优化调度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王永靖;汽车制造企业绿色制造模式及关键支持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施金良;变频调速数控机床运行过程能量特性及节能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胡韶华;现代数控机床多源能耗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伍星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物流网络的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倩;吉林省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吴小虎;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网络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李格;基于循环经济:工程机械再制造项目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魏明珠;逆向物流网络稳健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火桥;不确定环境下修复/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满江;基于绿色度的汽车逆向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张珊珊;EPR制度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构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8 蒋明元;基于EPR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陈歆;逆向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李晓君;汽车行业闭环供应链超网络均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朱绍华,张伟,朱胜;绿色再制造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2期
2 徐滨士,朱胜,马世宁,刘世参,梁秀兵;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3期
3 徐滨士,刘世参,李仁涵,姚巨坤,向永华;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及发展前景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4年02期
4 邢忠,姜爱良,谢建军,冯义成;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效益分析及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J];中国表面工程;2004年04期
5 徐滨士,刘世参,史佩京,邢忠,谢建军;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效益分析及对循环经济贡献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5年01期
6 刘光复;卞世春;刘志峰;陈鹏;;废旧汽车零部件资源化系统模型的建立[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7 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张伟,张振学;表面工程的应用和再制造工程[J];材料保护;2000年01期
8 边境,张立东,刘贵民;再制造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J];四川兵工学报;2004年05期
9 孙柯,冯耕中;我国储运包装物回收管理模式浅析[J];中国储运;2004年06期
10 钱晓江;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宜;基于供应链的回收物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郢;再制造物流网络设施选址及稳健性优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蔚;;粉身碎骨未终结 循环利用获新生——丰田汽车材料注重循环再生[J];资源再生;2007年10期
2 田永祥;陈礼t,
本文编号:1638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63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