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有序度研究——基于指标集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04 11:16

  本文选题:劳动力投入 切入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有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经济系统基本符合耗散结构特征,可以运用熵变值来度量系统有序度的动态变化。从多个维度构建较为全面的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三大指标集,运用灰关联熵模型对全国1990—2010年间劳动力-能源-经济三大系统及两两系统间的有序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总体而言,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熵变值在0上下徘徊、波动,即三者的有序度发展趋势不明确。分时期来看,1999年之前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劳动力投入与能源消费以及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这四条曲线波动较大,之后波动趋于平稳。从曲线波动程度看,上下波动最大的是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发展的熵变值曲线,而波动较平稳的是能源消费与劳动力投入的熵变值曲线,二者有序度相对较好。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order between labor inpu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key link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economic system basically accords with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entropy change value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system order degree.In this paper, three index sets of labor force inpu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onstructed from several dimensions, and the order degree between labor force, energy economy and two systems is analyzed by using grey correlation entropy model from 1990 to 2010.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general, the entropy of labor inpu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vers around 0 in the sample period, and fluctuates,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rder degree of the three is not clear.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ime, the four curves of labor force inpu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abor force inpu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bor force inpu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luctuate greatly before 1999, and then the fluctuation tends to be stabl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luctuation degree of the curve, the biggest fluctuation is the entropy curve of labor force inpu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stable fluctuation is the entropy change curv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bor force input, the order degree of them is relatively good.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3051)
【分类号】:F249.21;F426.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良,祝炜平;区域评价中多指标与单指标分析之比较——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2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3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4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年05期

5 马君伟;;中国新经济背景下有效劳动的涵义与实现[J];传承;2010年18期

6 唐齐鸣;张炎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多重结构突变模型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王琛;王兆华;卢密林;;能源直接回弹效应经济学分析:微观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钱永坤,宋学锋,董靖;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城镇就业为例[J];经济科学;2003年01期

9 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年01期

10 李影;沈坤荣;;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能源“尾效”的计量检验[J];经济问题;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祥;武国剑;南国君;刘海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探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肖冬荣;江莹;赵靖;;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3 马丽;张前进;;宁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姚丽芬;刘爱英;龙如银;李庆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及能源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5 张翔;;农村新“读书无用论”对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6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7 李致平;崔立志;;马鞍山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超;王严根;;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环境思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高山;靳宇恒;;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10 付晓梅;宗刚;;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曲晨;;重庆市不同类型区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驰;顾成友;;重庆市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蔡向东;;基于我国失业特征及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路径的思考[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何再朗;张梅;;应用灰关联分析方法优选构筑渡场方案[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红宇;;城乡统筹: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结构转换与制度创新[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郭天配;中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潘慧灵;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战略决策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少军;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如岩;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诚;中国隐蔽失业的测算及对策研究[J];财经科学;1996年04期

2 隗斌贤;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与统计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7期

3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4 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5 李永友;;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江苏的经验——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8期

6 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2期

7 林民书;杨治国;;国外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进展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8 蒲艳萍;;转型期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市场化对中国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6期

9 师博;;能源消费、结构突变与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5[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10 王慧;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囿——以陕西省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燕文;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成静;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关系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杨恒;河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冬梅;谢石;;关于短期劳动力需求均衡点原则新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13期

2 肖锐;;苏州黑色失业与绿色就业调查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年11期

3 盖玉山;于长军;;新休假制度对2008年劳动力规划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劳动保障;2008年05期

4 陈自芳;;论就业、产业升级与资源保护的协调互动机制[J];江汉论坛;2011年02期

5 白莹;;受雇劳动力扩张引致通货膨胀的数理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1995年10期

6 田静;;产业依赖、就业与经济增长——基于1980~2009年数据检验[J];经济问题;2011年09期

7 朱冬梅;胡笳丽;;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1年03期

8 田成诗;;地区劳动力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辛永容;陈圻;;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源泉研究——基于规模递增效应与劳动力结构转变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7期

10 朱冬梅;胡笳丽;;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农民工就业状况分析——基于1999~2008年统计数据[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姜莹;;上海产业结构变动与失业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丽;;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年红;张焕明;;追赶战略、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同[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肖永泼;;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 都阳;企业加薪能缓解“用工荒”吗[N];解放日报;2011年

2 亚军;工资上涨未必引发通胀[N];证券时报;2010年

3 黑龙江省鸡西大学 李业新;农村就业压力如何缓解[N];人民日报;2006年

4 彭兴庭;“用工成本增加”是《劳动合同法》的错吗?[N];就业时报;2007年

5 东方愚;加薪比增加就业更紧要[N];证券时报;2007年

6 汪林义;民工荒透露出的市场信号[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长江 记者 春成 通讯员  布工;兴化实施“五个一”工程支持农民创业[N];泰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何馨;深入探讨我国城乡就业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漆家衫;珠三角企业该醒醒了[N];经理日报;2007年

10 林金芳;珠三角,你该醒醒了[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德吉;基于本地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型地区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李春梅;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其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王秋实;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供给效应:结构视角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晓蓓;人力资本与省际经济收敛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余官胜;贸易开放的劳动力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杨爽;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适配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郭评生;江西经济发展中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朱翠华;技术进步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长勇;安徽省劳动力就业潜力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2 杨洪辉;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预测[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3 张娟娟;社会保障对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黄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原因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成本的激励效应与合理区间[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6 胡笳丽;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吴瑕;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需求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广坤;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保护性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9 王荣源;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09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09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9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