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下的亚太国家投资环境研究
本文选题:多层次分析 切入点:模糊多级综合评价 出处:《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01期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国内现有的矿产资源储备及开采量不足以应对当前国家建设及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且综合考虑国家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扩大海外投资,以此弥补我国自给能力不足已成为必然。国家企业及私人企业纷纷拓展海外市场,进行矿产资源投资。需以矿业资源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及双边关系为指标构建投资环境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估。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投资环境分析领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章以亚太国家为列对各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潜力进行计算分析,为我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产资源提供一定的指导。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mineral resources, the existing reserves and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are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aily life of the residents.It is inevitable to consider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strategy and expand overseas investment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our country's self-sufficiency.State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expanded overseas markets to invest in mineral resource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d evaluat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based on mining resource environment, political and leg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and bilateral relations.Fuzzy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the field of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alysis.In this paper,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investment potential of Asian and Pacific countries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some guida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overseas miner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F426.1;F27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宋瑞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1997年08期
2 侯运炳;杨娟;杨华;李维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铁矿石海外投资风险分析[J];中国矿业;2010年02期
3 李富兵;苏永强;刘大文;杨虎林;陈秀法;元春华;韩九曦;胡东滨;;我国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矿业;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明;李伟;;基于AHP的钢铁企业矿石资源海外投资风险研究[J];当代经济;2012年03期
2 杨昌明,黄孝林;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述评[J];地球科学;1999年05期
3 杨昌明,洪水峰;焦点问题法——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2001年02期
4 柏元夫;转型期矿业经济和矿政管理的思考[J];广西地质;1999年01期
5 陈仕中,张广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J];经济师;2005年06期
6 熊清华,曹祖华,杜爱民,钟定波,滑舸;京九铁路沿线(江西段)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江西地质;1999年01期
7 林幼斌,田毓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与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仇莉;高希波;;中小企业技术投资的风险评估[J];企业经济;2012年03期
9 王文升;依法治矿 科学管理 把我省地矿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J];山东地质;1999年03期
10 杨正江;山东地勘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地质;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幼斌;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0年
2 梁凯;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吴新春;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震;县级供电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规避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永新;我国矿产企业海外投资环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辉;海外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4 蒋立和;盘锦市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5 杨晓艳;复杂科学与国有煤矿可持续发展[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6 周一帆;湖北省重要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卓丽捷;衡阳市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华大学;2009年
8 李堂;我国家用轿车召回成本综合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杜春晖;电力施工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陈红明;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华文;吕靖;;船舶适航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年01期
2 戴毅;霍佳震;张倩;;基于模糊层次综合方法的企业内部风险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袁春燕;李慧民;黄莺;;房屋使用阶段安全状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妹华;吕秀江;王秋红;;基于模糊集的煤系高岭土资源评价方法与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贺连顺;层次分析法(AHP法)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新疆金窝子金矿床为例[J];矿产与地质;1992年06期
3 肖唐付;李泽九;;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化探异常评价筛选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6年01期
4 滕继东;项梦杰;李苏;李小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5 朱少荣,刘佑荣,吴益平;层次分析法在滑坡区建筑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3期
6 刘涛;张洪江;吴敬东;侯旭峰;郑国强;叶芝菡;;层次分析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5期
7 乔路;杨兴国;周宏伟;林媛媛;;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堰塞湖危险度判定——以杨家沟堰塞湖危险度综合评价为例[J];人民长江;2009年22期
8 楼可城;丁伯阳;梁师俊;;AHP法和GIS技术在建筑场地抗震分区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9期
9 谢全敏;李道明;陈立文;丁保艳;;滑坡灾害破坏损失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10 黄书岭;冯夏庭;张传庆;;岩体力学参数的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立勋;;渤海湾及其沿岸的资源环境与灾害[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贾婧;冯启民;王学刚;;基于空间数据的土地抗震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少荣;刘佑荣;吴益平;;层次分析法在滑坡区建筑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姚艳斌;刘大锰;刘志华;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要素与评价体系[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钟清;;“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 纪要[A];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志鹏;;层次分析法在重庆市岩质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7 E.K.Ross;;儿童地震教育应循序渐进[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8 秦大河;;记忆中的刘东生院士[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9 高孟潭;;工程地震与地震区划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10 E.Smith;;新西兰的地震灾害与减灾[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聚焦必和必拓并购力拓[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2 江国成;地震灾区基础设施修复及应急物资保障进展情况公布[N];人民日报;2008年
3 强真 曹清华;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矿产资源管理政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李晓明;我国沉积地质学力破资源环境难题[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5 记者 陈惠玲;广西近岸地质环境研究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雷 李广涛;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制定资源补偿政策[N];中国黄金报;2008年
7 记者 何毓敏;贵州地矿局经营收入增长两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8 Elizabeth Barrett;投资澳大利亚铁矿,你准备好了吗?[N];中国冶金报;2008年
9 赵亚辉;震中区域水平位移238厘米[N];人民日报;2008年
10 记者 于德福;地调工作要突出四大任务和五个重点[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洪波;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及污染预警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龚士良;上海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与地面沉降系统调控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克钢;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孙承志;干旱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张同刚;无控制DEM匹配与差异探测及其在泥石流灾害地区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张建平;双高矿区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预警理论与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陈晓利;人工智能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8 骆华松;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付顺;古蜀区域环境演变与古蜀文化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谢全敏;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次中;3S技术支持下的黄山风景区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杨春丽;尾矿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静;项目融资模式下的矿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王磊;云南瑞丽江—大盈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吴迪;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水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白岚;地质调查项目社会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颜存奎;巢北平顶山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骏;澳门环境地质变化对旅游环境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陈鲁皖;基于GIS的活断层灾害危险性评价[D];长安大学;2007年
10 毕攀;邯邢铁矿田地下水系统排供结合优化配置[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729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2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