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工业生态创新效率评价——基于SBM模型和CCR模型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题:生态创新效率 + SBM模型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4期
【摘要】:随着全球越来越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成为各国追逐的政治目标,生态创新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时期,通过引入生态创新概念,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区域工业的生态创新效率,对我国工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我国30个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作样本,通过引入SBM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在考虑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对我国区域工业生态创新效率进行评价,避免传统的DEA方法不能准确评价创新效率的缺点,并与仅考虑经济效益的CCR模型作比较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工业生态创新效率为非有效,改善空间很大;基于生态的角度评价我国区域工业创新效率结果更加真实客观;我国八大经济带的工业生态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沿海地区的工业生态创新效率较高。
[Abstract]: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world, the realization of green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the political goal pursued by all countries, and ecological innov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China i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y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innovation to reflect the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innovation of our regional industry. Taking the data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30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as sampl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BM model to deal with the non-expected output, and evaluates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ec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on the premise of ecological facto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shortcom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DEA method can not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CCR model which only considers the economic benefit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ec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is not effective and there is great room for improvement, and the results of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China based o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re more realistic and objectiv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eight major economic zones of China, among which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astal areas is relatively high.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院;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贸易开放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14CJL032)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开放经济下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关联度与驱动力研究”(13YJC790045) 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欠发达地区碳排放测度研究——以贵州为例”(2013LY104) 贵州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气候变化下贵州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力研究”(黔科合J字[2013]2090号)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开放经济下贵州产业部门及其碳排放的敏感性研究”(12QN035)
【分类号】:F424;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财贸经济;2011年10期
2 陈伟;刘井建;;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企业创新效率变动研究——对我国电子行业的15家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8期
3 何枫,陈荣;经济开放度对中国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4 俞立平;;企业性质与创新效率——基于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5 沈能;潘雄锋;;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05期
6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赵惠芳;赵肖杭;闫安;;我国专利制度运行的创新绩效评价[J];图书与情报;2010年01期
3 何枫;赵大伟;付倩红;;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我国工业技术效率提升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4 陈迅;余杰;;公共支出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5 杨晔;;我国各省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6期
6 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财贸经济;2011年10期
7 杨华峰;邱丹;;因子分析法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中应用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永锋;高建华;张智先;;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4期
9 陈开军;贺彩银;张永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进步——基于拉—费模型的理论机制与西部地区八个样本村的微观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10 侯晓辉;王青;冯宗宪;;金融生态与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瑞芝;李鹏;;中国各地区工业创新效率:模式、制约与对策——基于创新生产过程效率的新视角[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谢富纪;瞿]8;;长三角都市圈创新体系发展评价[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创新效率、行业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唐清泉;卢博科;袁莹翔;;工业部门、资源投入和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部门的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清泉;卢博科;;上市公司、技术升级与效率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马乐;孙丽文;;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协调性分析——以河北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α趋同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毕克新;赵莉楠;孙金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10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8-2005[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雷;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赵鹏飞;中国汽车产业技术供应链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白全民;我国农业中间投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郑循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令狐克波;企业创新网络配置模式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罗玲;东北三省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3 胡加峰;造纸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书华;中国经济的外资依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娜姿;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广宇;主导产业选择与重点工业企业效率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唐雪萍;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及财政政策支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郭良凯;基于DEA方法的广东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俊;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效性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2 闫冰;冯根福;;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6期
3 李双杰;王海燕;刘韧;;基于DEA模型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3期
4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5 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6 托马斯·G·罗斯基;;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J];经济研究;1993年06期
7 李羽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8 董丽娅;中国科技指标发展现状及关注的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01年01期
9 李武威;;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10 王广泽,张u&,薛静,修国义;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与管理;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本照;杨雪;;基于改进DEA的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刘爱芹;张伟;;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与评价——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梁平;梁彭勇;黄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4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岳良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9年08期
5 张满银;温世辉;韩大海;;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DEA分析[J];调研世界;2011年06期
6 李智;李贵才;;基于C-D生产函数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特区经济;2009年07期
7 余冬筠;魏伟忠;;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0年10期
8 于明超;申俊喜;;区域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11期
9 程红星;陈永莉;;基于DEA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12期
10 谢丽娟;杨文鹏;周杭;;基于DEA模型的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评价[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高鹏;张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比较分析[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李志学;王小凡;王毓军;;东、西部科技创新效率比较及互动机制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创新效率、行业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董雪兵;王争;;软件专利保护的最优期限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霍迎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标准合作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朱建新;倪慧;;企业合作创新的伙伴选择问题:决策程序与关键[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阳;;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江兵;黄田;聂萍;;基于DEA分析的企业创新持续领先度评价[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莹;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N];中国质量报;2009年
2 李敏;试析自主创新对他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柳纯;围绕发展目标作出总体部署[N];深圳特区报;2008年
4 王伟;梦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N];现代物流报;2006年
5 市科技局;2015年成都将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N];四川科技报;2011年
6 记者 张惠 姚东若;成都具有打造创新型城市的条件与优势[N];成都日报;2011年
7 记者 韩战锋;凸显“高新实”特点[N];广东科技报;2008年
8 刘传书;深圳成为我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N];科技日报;2008年
9 李跃辉;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10 记者 李严 本报评论员;昆明7举措建创新型城市[N];昆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青松;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孝炯;基于效率优化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汤石雨;企业创新动态效率的演化机理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翼;市场结构、企业研发竞争与创新绩效[D];复旦大学;2010年
6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杜健;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董雪兵;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刘国岩;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及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柯忠义;技术授权、技术创新与社会福利[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丽芳;山西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行业创新效率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应丽丽;国家创新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石冠飞;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分解与驱动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旖敏;高技术上市公司创新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5 崔珊;我国八大经济区创新效率变动趋势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6 李军锋;创业板与主板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比较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孔祥和;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效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郭海清;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及产业关联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王毓军;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比较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10 杨琰;重庆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补贴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4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8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