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测算与分析
本文选题:能源效率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参考:《统计与决策》2014年07期
【摘要】: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定量测度了中国主要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和能源投入冗余度。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主要工业部门中,诸如通信设备等技术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能源效率比较高;而石油加工等资源密集型或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工业各部门中,大多数部门的能源效率偏低,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Abstract]:The paper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 measure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input redundancy of major 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2000,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or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such a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s higher in the major industrial sector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density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s so dense. Energy efficiency in cluster or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is low,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most sectors of the industry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BTJ0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541111305)
【分类号】:F426.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焦斌龙;焦志明;;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J];经济学家;2010年09期
2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3 王妍;张子野;;基于RAS方法的投入产出调平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统计教育;200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琦;中国省域能源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4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8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9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10 高建刚;;制度变迁、空间外溢效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虎兆;栾明;;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谢阿敏;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年08期
2 王庆一;;中国2007年终端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中)[J];节能与环保;2009年03期
3 李斌,刘丽君;序列投入产出表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5 王金祥,吴育华;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电力公司效率评价[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唐小我;;R·A·S方法的改进算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7 马占新,唐焕文;DEA有效单元的特征及SEA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8 吴广谋;盛昭瀚;;指标特性与DEA有效性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9 李艳梅;姜巍;程晓凌;;结构与效率因素对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10 罗淳;刘英姿;;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方法与参照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卞亦文;基于DEA理论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志森;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冬兰;周德群;;基于CGE模型的中国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2 刘丙泉;宋杰鲲;;我国能源效率波动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J];节能技术;2011年03期
3 冉启英;安尼瓦尔·阿木提;;开发利用煤层气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新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杨嵘;;美国能源政府规制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王治平;;我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变动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6 宣能啸;我国能效问题分析[J];节能;2004年10期
7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8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9 段海艳;;能源价格研究最新进展[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04期
10 杨光;温波;;我国能源低碳化发展途径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我国即将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田祥祥;杨冰;商红彬;高广轶;吴增福;刘文超;;从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看供热锅炉的应用前景[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守柱;黎阳;谢华清;姜继森;;磁性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强化传热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鲍云樵;;加入WTO后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吴巧生;余国合;;能源消费与人文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施明融;;积极推进节能、缓解能源制约——学习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几点认识[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付林;李岩;张世钢;江亿;赵玺灵;;吸收式换热的概念与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10 王迪;聂锐;;长三角能源消费的特征分析与区域节能潜力测算[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年节约4亿吨煤 我国能源效率有望提高15%[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通讯员 孙小康 记者 宋世琦;中德两国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合作[N];建筑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安耕;奥巴马就业演说“绕道”清洁能源[N];中国能源报;2011年
4 温宪;别跟发展清洁能源较劲[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袁雪 师琰;需足够高的碳价吸引10万亿美元投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何尚礼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中国质协煤炭分会顾问;提高能效 储运转化使用环节各有文章[N];中国煤炭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慧;2011年能效产业或将大放光彩[N];中国能源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马玉荣;山西省发改委官员正在酝酿清洁能源规划[N];证券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霞;寻找奇迹的行动[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阳丹;带动310亿欧元清洁能源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2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刘建刚;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碳排放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4 呙小明;基于产业层次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李连德;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7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郑明慧;河北省能源消费与节能潜力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丽娜;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昌梅;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欧盟的能源效率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宋春颖;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美昌;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与收敛[D];兰州商学院;2012年
7 陈彩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8 林浩贤;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能源效率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余凯;重庆市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张建民;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847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847339.html